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
2024-03-15
2024年3月15日,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一行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长、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大钊研究中心主任胡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招生组北大附中招生负责人刘卉,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部北大附中招生负责人吴聪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工办主任李子奇,工学院团委书记刘牧时,环境与工程学院融媒体中心主任崔嘉楠等参加座谈。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副校长景志国,副校长陈亮,校长助理、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冰,预科部执行主任孙才奇等参加会议。会议现场王亚章对北京大学各院系和北京招生组对北大附中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人才选拔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给予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北大附中与北京大学根脉相连、薪火相传,附中始终致力于成为大学育人理念贯彻和传播的基地,多年来附中考入北大的学子在各学科和领域均得到了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王亚章致辞胡俊对北大附中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强调,北大附中是北京大学重要的基础教育研究实践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招生组将进一步深化与附中在人才贯通培养各环节的交流对接,以“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为依托,抓住强基计划、物理卓越人才计划、数学英才班等重要项目机遇,加快推动北京大学与北大附中在大中衔接模式下的优质生源选拔与人才协同培养工作迈上制度化常态化的新台阶,为附中优秀学子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与助力。胡俊发言马玉国表示,在北京大学优质资源和平台的支持下,北大附中将继续加强与大学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和资源融通等方面的有机衔接,积极探索实践大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着力提升教学与育人质量,未来向大学输送更多志趣笃定、素养全面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大学“双一流”建设。马玉国发言与会人员围绕人才培养协同、选拔协作和招生对接等主题纷纷发言,进行了坦诚、深入、充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会人员合影
“大咖”云集,探奥索隐——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大中贯通系列课程开启
2024-03-12
新学期伊始,北大附中元培学院在经历了寒假的紧张筹备后,正式开启了由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联合开设的5门大中贯通课程——《魅力机器鱼》、《生命的化学》、《火山》、《探索超级显微镜成像世界》、《云冈石窟艺术的特征》的科学探索之旅。3月8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校长助理陈颖,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琚鑫、生物教研员张柳、化学教研员尹博远,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副校长秦蕾、校级学科长、各学科教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助教老师陈潭升、彭陆鑫、叶先鑫、钱雨琨等共同走进了本学期大中贯通系列课程的“开学第一课”。大中贯通系列课程的教师团队均由来自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的多学科教师组成,课程每一讲均采用“北大+北大附中”双师授课,让同学们不出校园,在附中教室里就能领略来自北京大学各院系“大咖”的科学课程。《生命的化学》本课程由北大附中李茜老师和北京大学彭陆鑫老师共同实施。生命的过程涉及哪些化学物质与反应?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影响生命的过程?让我们从对甜蜜分子功能到结构的初步认识,以及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度反思,一同开启关于生命的化学课程之旅。《云冈石窟艺术的特征》本课程由北大附中魏运高丽老师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钱雨琨老师共同主讲。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代表着世界艺术的高峰,彰显了人类的创造精神。课程为同学们缓缓揭开云冈石窟的神秘面纱,师生共同在历史坐标中寻找北魏的身姿,在平城的山脚下领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魅力机器鱼》课程起始课由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团队的陈潭升老师和北大附中黄文山老师讲授。以鱼为师,依托仿生技术探索水下世界;道法自然,生物科技回馈自然之师。箱鲀、锦鲤、仿生测线,研究的领域多种多样;游动、感知、无线通信,小小的机器鱼五脏俱全。期待老师和同学们随着魅力无限的机器鱼,开启这场奔赴科技之海的奇幻旅程!《火山》本课程由北大附中地理组丁磊磊老师讲授,从全新的科学的视角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火山,了解火山喷发机制、喷发原理和喷发类型,让同学们在学习火山相关知识的同时,沿着科学家们探索的过程,更好的体会到地球与行星科学为我们描绘的星辰大海。《探索超级显微镜成像世界》本课程由北大附中生物组张亚慧老师实施,带领同学们探索如何运用数学原理改进物理学显微成像技术并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走进超级显微成像世界,感悟学科交叉造福人类。校领导、学科长、各学科教师与海淀区专家等旁听起始课课后,由北大附中副校长秦蕾老师主持了起始课课程研讨会。马玉国校长在致辞中感谢了北京大学各院系和专家团队的支持,感谢老师们一个寒假的辛勤付出,在新学期共同迎来了朝气蓬勃的课程开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校长助理陈颖老师对课程紧密围绕真实具体的科学研究前沿表示了充分肯定;生物教研员张柳老师对于项目入项、任务拆解及项目作用等进行了细致的指导;物理教研员琚鑫老师指出,科研的过程既要兼顾工科的理论内容,又要关注基础学科的关联,为学生“埋下科学的种子”;化学教研员尹博远老师就大中衔接的关键切入点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专家点评交流最后,秦蕾老师从课程开设的背景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建设目标。一是学生成长——学生通过课程了解科学家们在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研究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为学生打开了广袤的科学天地;二是教师成长——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需明确中学阶段要为学生的贯通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衔接和承接什么,在解决真实科学问题时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在做中教研、在研中成长;三是学校发展——学校联动引入社会优质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学校的绿色教育生态,师生在内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开授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四是协同区域建设——正所谓“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我们是科学教育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科学教育的传播者和驱动者,希望附中的课程探索能为海淀区的科学教育添砖加瓦。参会人员合影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大中贯通系列课程的开展,旨在通过引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让同学们在真实科研课题的学习与实践中巩固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科学家精神,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埋下科学研究的种子。正如唐铭教授在《火山》起始课上所说:“希望课程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能让大家体会到学科为我们描绘的‘星辰大海’”。期待附中师生在北京大学科学家团队的引航下,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探索更多未知、收获更多成长,在广袤的科学天地尽情遨游,开拓无限的可能。
鲲鹏惊寰宇,折桂酬少年——记预科部2024届励志大会
2024-03-11
2024年3月9日上午,北大附中预科部在致蕙礼堂举办了主题为“鲲鹏惊寰宇,折桂酬少年”的励志大会,展现同学们信心满满、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本次大会由预科部统筹,黄尚禹、宋天艺、张宇鹏、顾昕雨四位同学担任主持人,预科部全体师生参会。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张伟博士讲述其逐梦“星辰大海”的故事。第一部分·励志故事坚信心学习模范榜样,坚定恒心韧劲。张伟博士是一位杰出的航天战略专家。他通过《8.75天》、《逆行》、《归零》等几个航天工程中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科技强则国家强,而科技的发展要依靠中国的青年人。他鼓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同学们备受鼓舞,誓要“红鲤化玉龙,立马振山河”!第二部分·风采展示显慧心飞扬的歌声,吟唱绚烂的岁月;阳光的我们,唱响生命的最美乐章。各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附中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信自强的青春风采。元培:诗词朗诵《秦风·无衣》——并肩作战,众志成城,携手共进,风雨兼程B5:歌舞表演《只为自己开的花》——要栽上一朵“只为自己的花”,怒放在艳阳下B4:歌舞表演《永远都会在》——少年心气、无畏敢梦,助我们穷山距海,无远弗届B3:歌舞表演《你就是远方》——亮剑方露锋芒,跃舞才开新章B2:歌舞表演《少年之时》——万言千篇,行止尽是奋进之迹;千天百日,朝暮皆为少年之时B1:歌舞表演《北大附中的日子》——望穿迷雾,扫清障碍;砥砺奋进,排除万难A3:歌舞表演《改变自己飞驰人生》——勇往直前,踏实走好每一步,终到梦想的彼岸A2:歌舞表演《奇迹再现》——鼓起勇气,坚定向前,奇迹一定会出现第三部分·诵诗舞龙抒壮心十年砺剑,一朝试锋;唤醒潜力,全力以赴。大会最后,所有同学全体起立,在领读同学的引领下一起诵读五位同学创作的励志诗词《江城子•发轫起云程》!附中学子的齐诵,蕴豪情,震天地,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喊出了决心,彰显了壮志。江城子·发轫起云程马乐兮(1班)、凡正阳(18班)、朱西雅(18班)、张洛溪(1班)、夏牧笛(1班)今朝发轫起云程。龙蛇行,鲲鹏惊。击水中流,踏浪励敦行。试问春山何处去?五色笔,锦标名。重峰绝顶炬芒生。旭日迎,曙光清。风檐寸晷,百日争一鸣。可待蟾宫折桂处,笑回首,话阴晴。春日飞龙纵情舞,东风得意化霓裳。在曹庚、陈文鹏等老师的指导下,舞龙队十位队员,一条巨龙,将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完美地呈现在师生面前。震撼的表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同时也将本次大会推向高潮。第四部分·结语“热辣滚烫”超越自我,“飞驰人生”定启新程。本次高三励志大会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鼓舞,更为整个校园注入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愿每一个高三同学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追梦,成就辉煌!特别感谢为本次大会筹办献力献策的老师和同学们!附中情节永系于心,附中精神代代相传!教师总负责人:刘苏杰、杨柳舞龙节目设计:曹庚、陈文鹏(实习)、夏昀帆摄影摄像:吕逸伦、李燕秋技术支持:陈旭征、李鹏举主持人:黄尚禹、宋天艺、张宇鹏、顾昕雨视频组:赵嘉安、刘思源、李乐之、金楷晨(后三位为23届)灯光组:曲逸飞、陈楠各节目后台统筹:王奕王泳淇李子凡陈天琪邓诺凡周逸飞崔嘉玉樊梓煜黄诚婷诗词创作:马乐兮、凡正阳、朱西雅、张洛溪、夏牧笛领诵同学:王钰茗、范新锐、赵博琛、王静帆、梅适、张宝文、于尤赫、冯杰轩、葛仲元、杨英骥、曹宗国、熊艺璇、周盛宇、肖佳奕、王肖屹,王晨帆、左岛屹、高君浩舞龙同学:狄子渊、于瀚博、马锐嘉、周逸飞、沈义宣、刘译阳、侯思成、高松、吴俊良、郭子琛、徐润宇
师德师风专栏 | 北大附中地理特级教师刘晶——打造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024-03-11
2002年,我从北大毕业,带着新鲜和懵懂踏入了附中的校门,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这些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能力。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课程德育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育什么人,怎么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终身都要思考的课题。我一直深信,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路人,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我的成长路上,有几位老师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我成为教师,我思考的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自已的育人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始终如一,也就是我们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爱国的人。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注意通过我的地理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伟大和荣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比如在讲到交通时,我会在课上播放中国的超级工程短片之中国路和中国桥,让同学们在震撼的画面中以祖国为傲,生出做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其次,我们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的人。身心健康是一个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感受幸福和快乐,才能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享受生命的美好。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特别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激励,做学生的大朋友,以平等随和的心态随时弯下腰来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学有所获,能从地理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运用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区域认知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打造“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是教师的生命线。借助各类学科研究课,展示课,不断理解学科本质,形成自已的教学特色。(一)让地理学习“有趣、有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走向讲坛,成为地理教师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努力创设“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平时看到生活中的新闻热点、生活趣事,都会不自觉地思考这是不是一个地理现象、体现了哪些地理规律,我能不能将其转换成地理课堂的教学素材,让课堂变得有趣鲜活,从而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堂。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带着一双“地理眼”看世界,养成良好的地理意识和观察习惯,用地理的时空视角和学过的地理知识来观察身边的环境和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在人文地理学习时,我和备课组老师设计了拍摄北京地铁站壁画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拍摄北京不同地铁站的壁画和雕塑装饰,从地理视角说明所拍摄内容与对应站点间的地理背景关联。很多同学通过这个活动第一次发现北京的地铁装饰和壁画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不同的站名和壁画都代表着不同的地理背景和意义,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地理是鲜活的,是有趣的。创设了大泥湾魔法地理课堂公众号,和组内教师一起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学。我还鼓励学生带着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和困惑走进课堂,去观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拥有终身受用的地理学科素养。当毕业的学生兴致勃勃的和我分享他在飞机上看到了河曲和梯田;或是去长白山旅游,惊喜发现原来就是课堂上学的U型谷,深感地理知识是如此有用等等。从学生急于分享的字里行间我深深被他们的开心感染,这时我的内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深感自已能成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如此幸运的事。(二)“做中学、做中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思维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一向认为地理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在大自然和真实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观察、思考,在地理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和合理推断,运用综合思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感悟。因此我特别注重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组内老师一起开设了“大泥湾魔法农场地理实践课”,带领学生从零开始建设农场,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各种农业区位因素和相关的区位选择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而是校园里生活中真实遇到的一个个农业问题和地理现象。学生在从选种、播种到收获这个地理实践活动中,亲手体验了种植的快乐,当然也遇到了很多原来没想到的困难和障碍,如肥力不够、比如最后的收获失败于鸟对幼苗的破坏等,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地理要素和人地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远胜于课堂上单纯的教学。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阶段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地理课程自然科学部分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2023年我们开始尝试开展地理科技实践课,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智能温室,模拟外星土壤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化学成分改良,着手进行温室大棚改造等。我们通过星球拓荒计划项目和智能温室项目来尝试探索有一天人类进行星际移民在土壤方面的可行性设想,通过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科技探索的种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尽一份力量,教海无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寻找地理课堂的新的增长点。三、数字赋能,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积极拥抱时代,借助课题和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近年来我坚持以教科研引领教学实践,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使自已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作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进行个性化指导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北大附中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地理教学,并不断尝试将各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融合,进行师生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早期我尝试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构建地理课堂并为此申报了课题进行研究,后来随着学校完成校园局域网络覆盖,依托网络平台,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上网,迅速获得大量拓展知识,探究空间大大增加。这种校园环境的变化使我意识到基于信息化技术下地理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限制,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可在多样化、选择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下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和学习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同时我们也可以拓展地理教学的广度、深度、宽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学习选择。2020年北京市开始新高考选考组合,学习地理的学生群体从原来文综时代政史地组合,改变成目前多种选科组合。选考地理的学生由原来偏文科思维转变成即有偏理的学生背景又有偏文的学习背景,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及表达习惯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变化,学生群体思维差异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的学习个性化教学需求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思考借助网络平台,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2022年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基于云教学平台的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来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的网络云平台技术和大数据统计信息,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更加富有成效。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地理学科教师队伍成长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行走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教师,我从未敢停下学习的脚步,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2008年我有幸进入了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进行学习,后面又参加了海淀区的基础教育梯队名师培养,北京骨干教师培训,北大中青年骨干培训等等。我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虚心地向专家请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前辈们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并逐渐影响着我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当我成长起来,我也有意识的尽自已的一份力量帮助年轻教师,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尽一份力,做好传承,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从2004年担任海淀区的兼职教研员工作近二十年来,每学期我都会承担区里的教材教法分析任务,无私的将自已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积极参与海淀区高三大考的命题工作,积极与其它区县教师进行交流,开展专题复习指导;参与北京市“智慧伴学,双师服务”,为郊区学生送课答疑。在校内作为地理学科长,深知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每个老师的个性特点,与其充分交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一起规划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积极搭建适宜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培训机会和教学比赛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级参与教科研项目和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帮助本部教师成长的同时,也积极带领集团校教师一起进行学科教研,讲座指导,进行经验分享,促进集团内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不知不觉我已在教育道路上走过了21年,我深深的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还有那些可爱的学生。21年,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学生群体和学情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地理,怎么才能打造地理“有用、有趣”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学会用一双“地理眼”看世界,用综合思维观察生活,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未来我将继续幸福地行走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让更多的学生从地理课堂上受益,也让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探英伦风情,感科学盛世——寒假英国研学之旅纪实
2024-03-07
以下为学生研学随笔节选:2024年1月21日,CZ673航班引擎的轰鸣声带着我们离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抵达英国伦敦,短短的十天匆匆过去,转眼间我们已经再次踏上飞机回到北京。回想这次研学之旅,回想我们那不只十天的思考与学习,我们依然感慨万千,感叹时光的流逝,感叹我们收获的丰盈与充实。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精彩绝伦的科学之旅,再次拾起那属于我们的独特回忆。1.行前准备2023年12月18日,在外事办徐宏老师和元培学院李静院长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张利国、张书嘉、翟香云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英国团第一次集结并进行了项目启动会。会议明确了行程中多项基础工作建设,确认分组、分房、分工,对行程进行简要说明同时让各小组初步思考考察重点。2024年1月4日中午,根据英国科学主题研学项目安排,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英国科学史专家柯遵科老师,在南楼小剧场为英国团的全体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环球航行与地下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科学巨人”的精彩讲座。柯遵科老师围绕达尔文和法拉第两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分别以达尔文的环球航行与法拉第的皇家学院演讲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讲述他们分别在博物学与物理学方面的探索过程,通过概述人物生平经历并用鲜活精彩的小故事进行阐述,语言幽默诙谐、内容谈古论今、道理发人深省。讲座不仅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对同学们的认知与学习生活方面有着启发性意义。柯老师启发同学们“做科学在资金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做环球航行,资金有限的时候即使在地下室研究也能大有成就”;善于联想;学会记笔记的重要性……要开拓视野、面向未来,就要多读书、多探索,严格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综合素质。2024年1月8日,项目举行开题会,六个小组进行开题汇报。SHUGO组探究哥特式建筑承重结构及承重原理;LoudandPositive组探究哥特式建筑典型承重结构的工程学原理;AdventurersAssociation组从泰晤士河的治理探究英国下水道系统;Sixseaweeds组探究英国对原子弹研发的推动作用;STARGAZYPIE组探究英国学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红白蓝门垫组探究英国殖民历史对英国科技进步的影响。各小组的汇报各具特色、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选题主题横跨建筑学、物理学、历史、科学史、卫生健康、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三位老师对我们前期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用的建议。2.英伦探索对英伦的探索旅程始于泰晤士河畔,1月22日早晨,我们在与带队老师熟悉后从酒店旁的泰晤士河出发,抵达了位于乡村的中学BourneEndAcademy。我们聆听了校长对于学校的介绍,在当地同学们的带领下在教学楼间穿梭参观。参观完毕,我们体验了学校的生物课,透过显微镜探索微观、观察细胞,与老师热烈地讨论减少玻片中气泡的方法。自18世纪以来,英国历代君主都安息在静谧庄严的圣乔治教堂内,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风格的彩窗玻璃中漏下的斑驳日影,庞大的管风琴,摇曳的烛光和纯白雕塑,我们放轻脚步,倾听它们诉说的悠久历史。来到东面,我们置身于以收藏珍宝和皇室名画著称的王室私宅、餐厅、画室、舞厅、觐见厅、客厅、滑铁卢厅……精美的茶具和洋娃娃屋,栩栩如生的油画,威武庄严的铠甲和武器,美丽的穹顶,引得我们赞叹连连,在一个个宽阔恢宏的大厅中流连忘返。第二日,剑桥。四个小时的车程带我们来到了一所崭新的学校,Abbeygate。作为一个课程全部为Alevel的英国高中,Abbeygate校内的氛围较为自由与开放。首先,我们体验了学校的一节化学课。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碳碳双键与碳碳单键多少与食用油健康程度的关系。课程对于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我们显得较为困难,但老师的实验设计和与学伴的热烈讨论让我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使我们收获颇丰。下午,我们在绵绵细雨之中漫步剑桥小镇:走过国王学院,巍峨的礼拜堂上壁画精美,在其身旁的大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神秘;三一学院门口的苹果树静静地生长,守候着这里走进走出的数学大咖们,同时时刻提醒着学子们探究的重要性;街头上利用奇妙工程学原理制作的TheCorpusClock缓缓转动,展现机械之美,诉说时间的永恒;古老的PeterHouse向世人展现剑桥悠久的历史;女王学院之中用牛顿力学原理制作的数学桥横跨康河,造型优美,结构稳固尽显科学的神奇与强大。我们在导游老师地道的讲解中体味大学独特的学院制。道路泥泞,我们认真地聆听讲解,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两个小时的别致体验让我们对这座世界著名的大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三日,体验完剑桥,我们来到牛津,探访STClairesOxford。这是我们旅途中唯一参观与交流的一所IB高中。在风趣幽默的学校老师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其遍布整个街道的校址,包括一个房间不同国家学生住的宿舍楼,窗外即美景的男女生宿舍和美术教室,老师的介绍时常让我们捧腹大笑。物理课堂上,我们利用给定器材绘制材料受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曲线用以测量可爱的外星人玩偶的质量。思考与操作中我们很快的度过了这节课,实验结果有成功与失败,但我们都已体味到了物理的美与乐趣。下午,我们参观牛津大学。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过相比剑桥更为安静的小镇,邂逅一个个彼此独立又联系紧密的学院。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格外神圣,几个分馆分立在牛津小镇的不同位置,这座欧洲最早的乃至世界最早的图书馆馆藏丰富全面,尤其是在考古学上有众多文献,为学子们提供了大量阅读资源,这也是其学术繁荣的一部分原因。在牛津身上,我们看到了剑桥的影子,回想剑桥,我们也看到了太多牛津的影子。两所高等学府矗立在伦敦边缘东北与西北的小城之中,彼此交相辉映。第四日,我们前往伦敦市中心的科学博物馆和V&A博物馆。时间还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帝国理工大学,感受了与剑桥牛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学习氛围。进入科学博物馆,我们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逐步探索,顺着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缓缓前行,从火车与汽车的发明,到V1火箭的出现。从飞机的应用与航空发动机的进步到超级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科学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英国的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在其中享受着这份盛宴。下午我们参观了V&A博物馆。东方与西方艺术在这里一览无余,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玉石雕刻还是铁器亦或是建筑,一切艺术的形式在这里都有呈现。在这里,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物,在欢笑之中锻炼英语技能和艺术赏析能力。下一日我们从水路进发,坐着伦敦当地的交通船沿着泰晤士河顺流而下,来到著名的格林威治,造访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彗星等)。陈列柜和展厅中,钟表、天文仪器和记录表格不断精准,齿轮摩擦、指针旋转,诉说着时间的起源和流逝。天文台中最富盛名的景点——本初子午线更是十分耀眼。在世界时间的起点一脚踩着一半的地球,横跨这条穿越了八个国家的经线,时光的流逝似乎都变得缓慢。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金碧辉煌,大本钟矗立,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权益,英国民主政治的象征旁便是英国王权的神圣场所——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双塔巍峨,伸展的飞扶壁支撑起高大的房顶。伴着钟声,我们进入其中。眼见脚下,是扎实的板砖;环顾四周,是如神女一丝一缕长裙般细腻的纹路,是巍峨挺拔庄严耸立的石像;抬头仰望,是华丽璀璨的吊灯和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让原本灰暗的教堂增添几抹情调。同学们听着语音导览,穿越古今,缅怀那位二战的无名卫士,欣赏国王加冕的圣所,纪念无数葬于此的伟大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我们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上午在大英博物馆,我们看到了罗赛塔石碑、古希腊神像、明清瓷器等等不计其数的精美文物,不仅见识到了全球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异国他乡重逢中国文物,虽然惊喜,但同时也因文物来自欧洲列强的抢夺而沉闷。大英博物馆用她的包容与丰富让我们领略到文化交流的必要与魅力,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兴盛才能保护好璀璨的文化不被掠夺。下午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旅,正对大门的达尔文雕像带我们走进人类对自然的初探,第一本出版《物种起源》打开了生态学的大门,一个个典型生物标本不断证明着进化论的合理性。我们跟随导游探索恐龙化石、矿物标本、动植物模型背后的大自然之谜,同学们都收获颇丰。最后一天的研学之旅开启,海湾旁,我们参观了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看过TheMaryRose战舰的光辉历史,见证大英帝国的宏图大业和殖民历史,望向如今英国皇家海军仅有的两艘航母停靠在岸边,我们不禁感叹,时光带着一切辉煌悄然逝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殖民侵略的历史结束了,但唯有强军强国,唯有海军强,则有国家之安定,人民之幸福。坐落于英吉利海峡旁的布莱顿皇家阁皇家宫殿环境清新怡人,阵阵海风扑面而来,让我们无比清爽与悠闲。在皇宫之中,我们看到了以中国纹饰、中国风格建设的桌椅、餐具、墙壁,中华文化在交流之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在与欧洲文明的交融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一面。3.感想与致谢如今再次想起这次英伦科学之旅,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踏足这片人类近代自然科学的沃土,去看和用心感受曾经和如今的学术盛世。英国近代史,半部科学史,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即使帝国没落,但英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对实验探究的重视和对新事物的无限探索精神将永远影响着世界,让人类科学不断发展。此时此刻,我们的英国研学之旅便真正结束了,那些让这次旅程的顺利与快乐默默付出的人我们不会忘记。在这里我们再次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张利国老师,张书嘉老师,翟香云老师,Mr.Julian,Ms.Sarah,张逸涵,JamesSong,徐宏老师,李静老师,张丽萍老师,陈燕惠老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英国科学史专家柯遵科老师,交流学校师生及北大附中校友陈晨学姐,还有那些为我们的研学之旅提供便利和帮助的工作人员。整理、编辑:胡博钧
1 3 45 6 7 3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