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师德师风专栏 | 北大附中地理特级教师刘晶——打造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来源:海淀教育 作者:刘晶 时间:2024-03-11

      2002年,我从北大毕业,带着新鲜和懵懂踏入了附中的校门,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这些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能力。

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课程德育

      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育什么人,怎么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终身都要思考的课题。我一直深信,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路人,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我的成长路上,有几位老师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我成为教师,我思考的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自已的育人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始终如一,也就是我们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爱国的人。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注意通过我的地理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伟大和荣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比如在讲到交通时,我会在课上播放中国的超级工程短片之中国路和中国桥,让同学们在震撼的画面中以祖国为傲,生出做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

      其次,我们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的人。身心健康是一个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感受幸福和快乐,才能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享受生命的美好。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特别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激励,做学生的大朋友,以平等随和的心态随时弯下腰来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学有所获,能从地理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运用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区域认知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打造“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线。借助各类学科研究课,展示课,不断理解学科本质,形成自已的教学特色。

      (一)让地理学习“有趣、有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走向讲坛,成为地理教师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努力创设“有趣、有用”的地理课堂,平时看到生活中的新闻热点、生活趣事,都会不自觉地思考这是不是一个地理现象、体现了哪些地理规律,我能不能将其转换成地理课堂的教学素材,让课堂变得有趣鲜活,从而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堂。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带着一双“地理眼”看世界,养成良好的地理意识和观察习惯,用地理的时空视角和学过的地理知识来观察身边的环境和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在人文地理学习时,我和备课组老师设计了拍摄北京地铁站壁画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拍摄北京不同地铁站的壁画和雕塑装饰,从地理视角说明所拍摄内容与对应站点间的地理背景关联。很多同学通过这个活动第一次发现北京的地铁装饰和壁画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不同的站名和壁画都代表着不同的地理背景和意义,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地理是鲜活的,是有趣的。创设了大泥湾魔法地理课堂公众号,和组内教师一起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学。

我还鼓励学生带着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和困惑走进课堂,去观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拥有终身受用的地理学科素养。当毕业的学生兴致勃勃的和我分享他在飞机上看到了河曲和梯田;或是去长白山旅游,惊喜发现原来就是课堂上学的U型谷,深感地理知识是如此有用等等。从学生急于分享的字里行间我深深被他们的开心感染,这时我的内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深感自已能成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如此幸运的事。

      (二)“做中学、做中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思维

      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一向认为地理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在大自然和真实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观察、思考,在地理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和合理推断,运用综合思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感悟。因此我特别注重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组内老师一起开设了“大泥湾魔法农场地理实践课”,带领学生从零开始建设农场,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各种农业区位因素和相关的区位选择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而是校园里生活中真实遇到的一个个农业问题和地理现象。学生在从选种、播种到收获这个地理实践活动中,亲手体验了种植的快乐,当然也遇到了很多原来没想到的困难和障碍,如肥力不够、比如最后的收获失败于鸟对幼苗的破坏等,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地理要素和人地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远胜于课堂上单纯的教学。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阶段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地理课程自然科学部分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2023年我们开始尝试开展地理科技实践课,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智能温室,模拟外星土壤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化学成分改良,着手进行温室大棚改造等。我们通过星球拓荒计划项目和智能温室项目来尝试探索有一天人类进行星际移民在土壤方面的可行性设想,通过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科技探索的种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尽一份力量,

      教海无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寻找地理课堂的新的增长点。

三、数字赋能,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

      积极拥抱时代,借助课题和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近年来我坚持以教科研引领教学实践,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使自已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作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进行个性化指导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名北大附中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地理教学,并不断尝试将各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融合,进行师生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早期我尝试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构建地理课堂并为此申报了课题进行研究,后来随着学校完成校园局域网络覆盖,依托网络平台,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上网,迅速获得大量拓展知识,探究空间大大增加。这种校园环境的变化使我意识到基于信息化技术下地理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限制,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可在多样化、选择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下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和学习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同时我们也可以拓展地理教学的广度、深度、宽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2020年北京市开始新高考选考组合,学习地理的学生群体从原来文综时代政史地组合,改变成目前多种选科组合。选考地理的学生由原来偏文科思维转变成即有偏理的学生背景又有偏文的学习背景,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及表达习惯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变化,学生群体思维差异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的学习个性化教学需求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思考借助网络平台,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2022年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基于云教学平台的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来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的网络云平台技术和大数据统计信息,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地理学科教师队伍成长

      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行走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教师,我从未敢停下学习的脚步,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我有幸进入了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进行学习,后面又参加了海淀区的基础教育梯队名师培养,北京骨干教师培训,北大中青年骨干培训等等。我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虚心地向专家请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前辈们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并逐渐影响着我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当我成长起来,我也有意识的尽自已的一份力量帮助年轻教师,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尽一份力,做好传承,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从2004年担任海淀区的兼职教研员工作近二十年来,每学期我都会承担区里的教材教法分析任务,无私的将自已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积极参与海淀区高三大考的命题工作,积极与其它区县教师进行交流,开展专题复习指导;参与北京市“智慧伴学,双师服务”,为郊区学生送课答疑。在校内作为地理学科长,深知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每个老师的个性特点,与其充分交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一起规划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积极搭建适宜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培训机会和教学比赛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级参与教科研项目和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帮助本部教师成长的同时,也积极带领集团校教师一起进行学科教研,讲座指导,进行经验分享,促进集团内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

      不知不觉我已在教育道路上走过了21年,我深深的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还有那些可爱的学生。21年,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学生群体和学情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地理,怎么才能打造地理“有用、有趣”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学会用一双“地理眼”看世界,用综合思维观察生活,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未来我将继续幸福地行走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让更多的学生从地理课堂上受益,也让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