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探英伦风情,感科学盛世——寒假英国研学之旅纪实
时间:2024-03-07

 以下为学生研学随笔节选:

      2024年1月21日,CZ673航班引擎的轰鸣声带着我们离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抵达英国伦敦,短短的十天匆匆过去,转眼间我们已经再次踏上飞机回到北京。回想这次研学之旅,回想我们那不只十天的思考与学习,我们依然感慨万千,感叹时光的流逝,感叹我们收获的丰盈与充实。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精彩绝伦的科学之旅,再次拾起那属于我们的独特回忆。

       1. 行前准备

       2023年12月18日,在外事办徐宏老师和元培学院李静院长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张利国、张书嘉、翟香云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英国团第一次集结并进行了项目启动会。会议明确了行程中多项基础工作建设,确认分组、分房、分工,对行程进行简要说明同时让各小组初步思考考察重点。

       2024年1月4日中午,根据英国科学主题研学项目安排,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英国科学史专家柯遵科老师,在南楼小剧场为英国团的全体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环球航行与地下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科学巨人”的精彩讲座。

       柯遵科老师围绕达尔文和法拉第两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分别以达尔文的环球航行与法拉第的皇家学院演讲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讲述他们分别在博物学与物理学方面的探索过程,通过概述人物生平经历并用鲜活精彩的小故事进行阐述,语言幽默诙谐、内容谈古论今、道理发人深省。

       讲座不仅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对同学们的认知与学习生活方面有着启发性意义。柯老师启发同学们“做科学在资金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做环球航行,资金有限的时候即使在地下室研究也能大有成就”;善于联想;学会记笔记的重要性……要开拓视野、面向未来,就要多读书、多探索,严格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2024年1月8日,项目举行开题会,六个小组进行开题汇报。SHUGO组探究哥特式建筑承重结构及承重原理;Loud and Positive组探究哥特式建筑典型承重结构的工程学原理;Adventurers Association组从泰晤士河的治理探究英国下水道系统;Six seaweeds组探究英国对原子弹研发的推动作用;STARGAZY PIE组探究英国学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红白蓝门垫组探究英国殖民历史对英国科技进步的影响。各小组的汇报各具特色、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选题主题横跨建筑学、物理学、历史、科学史、卫生健康、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三位老师对我们前期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用的建议。

       2. 英伦探索

       对英伦的探索旅程始于泰晤士河畔,1月22日早晨,我们在与带队老师熟悉后从酒店旁的泰晤士河出发,抵达了位于乡村的中学Bourne End Academy。我们聆听了校长对于学校的介绍,在当地同学们的带领下在教学楼间穿梭参观。参观完毕,我们体验了学校的生物课,透过显微镜探索微观、观察细胞,与老师热烈地讨论减少玻片中气泡的方法。

       自18世纪以来,英国历代君主都安息在静谧庄严的圣乔治教堂内,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风格的彩窗玻璃中漏下的斑驳日影,庞大的管风琴,摇曳的烛光和纯白雕塑,我们放轻脚步,倾听它们诉说的悠久历史。来到东面,我们置身于以收藏珍宝和皇室名画著称的王室私宅、餐厅、画室、舞厅、觐见厅、客厅、滑铁卢厅……精美的茶具和洋娃娃屋,栩栩如生的油画,威武庄严的铠甲和武器,美丽的穹顶,引得我们赞叹连连,在一个个宽阔恢宏的大厅中流连忘返。

       第二日,剑桥。四个小时的车程带我们来到了一所崭新的学校,Abbeygate。作为一个课程全部为A level的英国高中,Abbeygate 校内的氛围较为自由与开放。首先,我们体验了学校的一节化学课。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探索了碳碳双键与碳碳单键多少与食用油健康程度的关系。课程对于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我们显得较为困难,但老师的实验设计和与学伴的热烈讨论让我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使我们收获颇丰。

       下午,我们在绵绵细雨之中漫步剑桥小镇:走过国王学院,巍峨的礼拜堂上壁画精美,在其身旁的大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神秘;三一学院门口的苹果树静静地生长,守候着这里走进走出的数学大咖们,同时时刻提醒着学子们探究的重要性;街头上利用奇妙工程学原理制作的The Corpus Clock缓缓转动,展现机械之美,诉说时间的永恒;古老的Peter House向世人展现剑桥悠久的历史;女王学院之中用牛顿力学原理制作的数学桥横跨康河,造型优美,结构稳固尽显科学的神奇与强大。我们在导游老师地道的讲解中体味大学独特的学院制。道路泥泞,我们认真地聆听讲解,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两个小时的别致体验让我们对这座世界著名的大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日,体验完剑桥,我们来到牛津,探访ST Claires Oxford。这是我们旅途中唯一参观与交流的一所IB高中。在风趣幽默的学校老师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其遍布整个街道的校址,包括一个房间不同国家学生住的宿舍楼,窗外即美景的男女生宿舍和美术教室,老师的介绍时常让我们捧腹大笑。物理课堂上,我们利用给定器材绘制材料受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曲线用以测量可爱的外星人玩偶的质量。思考与操作中我们很快的度过了这节课,实验结果有成功与失败,但我们都已体味到了物理的美与乐趣。

       下午,我们参观牛津大学。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过相比剑桥更为安静的小镇,邂逅一个个彼此独立又联系紧密的学院。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格外神圣,几个分馆分立在牛津小镇的不同位置,这座欧洲最早的乃至世界最早的图书馆馆藏丰富全面,尤其是在考古学上有众多文献,为学子们提供了大量阅读资源,这也是其学术繁荣的一部分原因。在牛津身上,我们看到了剑桥的影子,回想剑桥,我们也看到了太多牛津的影子。两所高等学府矗立在伦敦边缘东北与西北的小城之中,彼此交相辉映。

       第四日,我们前往伦敦市中心的科学博物馆和V&A博物馆。时间还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帝国理工大学,感受了与剑桥牛津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学习氛围。进入科学博物馆,我们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逐步探索,顺着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缓缓前行,从火车与汽车的发明,到V1火箭的出现。从飞机的应用与航空发动机的进步到超级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科学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英国的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在其中享受着这份盛宴。

       下午我们参观了V&A博物馆。东方与西方艺术在这里一览无余,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玉石雕刻还是铁器亦或是建筑,一切艺术的形式在这里都有呈现。在这里,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物,在欢笑之中锻炼英语技能和艺术赏析能力。

       下一日我们从水路进发,坐着伦敦当地的交通船沿着泰晤士河顺流而下,来到著名的格林威治,造访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彗星等)。陈列柜和展厅中,钟表、天文仪器和记录表格不断精准,齿轮摩擦、指针旋转,诉说着时间的起源和流逝。天文台中最富盛名的景点——本初子午线更是十分耀眼。在世界时间的起点一脚踩着一半的地球,横跨这条穿越了八个国家的经线,时光的流逝似乎都变得缓慢。

       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金碧辉煌,大本钟矗立,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权益,英国民主政治的象征旁便是英国王权的神圣场所——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双塔巍峨,伸展的飞扶壁支撑起高大的房顶。伴着钟声,我们进入其中。眼见脚下,是扎实的板砖;环顾四周,是如神女一丝一缕长裙般细腻的纹路,是巍峨挺拔庄严耸立的石像;抬头仰望,是华丽璀璨的吊灯和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让原本灰暗的教堂增添几抹情调。同学们听着语音导览,穿越古今,缅怀那位二战的无名卫士,欣赏国王加冕的圣所,纪念无数葬于此的伟大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我们在导游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上午在大英博物馆,我们看到了罗赛塔石碑、古希腊神像、明清瓷器等等不计其数的精美文物,不仅见识到了全球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异国他乡重逢中国文物,虽然惊喜,但同时也因文物来自欧洲列强的抢夺而沉闷。大英博物馆用她的包容与丰富让我们领略到文化交流的必要与魅力,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兴盛才能保护好璀璨的文化不被掠夺。下午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旅,正对大门的达尔文雕像带我们走进人类对自然的初探,第一本出版《物种起源》打开了生态学的大门,一个个典型生物标本不断证明着进化论的合理性。我们跟随导游探索恐龙化石、矿物标本、动植物模型背后的大自然之谜,同学们都收获颇丰。

       最后一天的研学之旅开启,海湾旁,我们参观了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看过The Mary Rose 战舰的光辉历史,见证大英帝国的宏图大业和殖民历史,望向如今英国皇家海军仅有的两艘航母停靠在岸边,我们不禁感叹,时光带着一切辉煌悄然逝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殖民侵略的历史结束了,但唯有强军强国,唯有海军强,则有国家之安定,人民之幸福。

       坐落于英吉利海峡旁的布莱顿皇家阁皇家宫殿环境清新怡人,阵阵海风扑面而来,让我们无比清爽与悠闲。在皇宫之中,我们看到了以中国纹饰、中国风格建设的桌椅、餐具、墙壁,中华文化在交流之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在与欧洲文明的交融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一面。

       3. 感想与致谢

       如今再次想起这次英伦科学之旅,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踏足这片人类近代自然科学的沃土,去看和用心感受曾经和如今的学术盛世。英国近代史,半部科学史,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即使帝国没落,但英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对实验探究的重视和对新事物的无限探索精神将永远影响着世界,让人类科学不断发展。

       此时此刻,我们的英国研学之旅便真正结束了,那些让这次旅程的顺利与快乐默默付出的人我们不会忘记。在这里我们再次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张利国老师,张书嘉老师,翟香云老师,Mr. Julian ,Ms. Sarah,张逸涵,James Song,徐宏老师,李静老师,张丽萍老师,陈燕惠老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英国科学史专家柯遵科老师,交流学校师生及北大附中校友陈晨学姐,还有那些为我们的研学之旅提供便利和帮助的工作人员。

整理、编辑:胡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