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盛夏结硕果 蓄力再出发——北大附中科技社团5月-6月竞赛捷报速递
来源:科学教育中心 时间:2024-06-30

【天文学社】

       今年5月,来自北大附中初高中天文学社的同学们参与了多项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各年级同学们以天文为纽带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备赛期间,社团同学们共同研讨,不仅为参赛的同学提供了精神支持,更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为附中参赛队伍最终取得佳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ART ONE:遥望深空,极光探源

       2024年5月7日至11日,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北京天文馆组织的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CNAO)决赛在北京市顺义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50余名中学生怀揣着对宇宙的无尽好奇与热爱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星空的奥秘。

刘子厚同学在决赛笔试赛场备赛

       在为期五天的比赛中,以北京市预选赛第一名入围的我校高二年级刘子厚同学展示了扎实的天文知识,更在观测、交流等环节中表现出色。最终,刘子厚同学获得高年级组一等奖,并荣获高年级组最佳成绩奖。这是继2024届毕业生曲逸飞退役后,我校天文学社第二位同学荣获该项荣誉,这也意味着附中学子已经连续三年在该项赛事中斩获最佳成绩奖,创赛事记录。

刘子厚及指导教师和组委会负责老师合影

(从左至右:天文学社指导教师刘杨,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刘子厚,北京天文馆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组委会委员,命题组老师李昕)

       获奖感言:

       我从小就对浩瀚的宇宙十分好奇。每天夜里望向神秘的星空,我心中便充满了向往。小学三年级我终于加入小学天文社团,开始了自己的天文学习之旅。我至今仍忘不了我第一次看到银河的那次夏令营。虽然那时我双腿已冻得僵硬,但我仍然一次一次地坚持走出帐篷,去多看一看壮美的银河。星空的璀璨,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正是在这时,我想我一定要把对天文的爱好一直坚持下去。

       进入到附中之后,学习生活更加忙碌,外出观测的机会越来越少,但随着数学物理知识的提高,我也开始具备学习认知更复杂天文学理论的能力。在学校社团轻松的氛围下,我可以用仅有的时间去更多地研读自己感兴趣的天文学书籍。当然初三繁重的学业也让我一度中断了天文的学习,但我从未彻底放弃过对天文的热爱。到了高二,随着初高中天文社团活动的整合,让我又有机会重新开始参与观星学社的活动,在这一年中大家又回到了初中社团那种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这可能也是我最终得以在国赛中取得最佳成绩奖的一个原因,我也以这个奖项为自己中学阶段的天文学习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学习天文的旅程必将是我青春中最灿烂的一个篇章。因为天文,我知晓了星空背后的许多原理;因为天文,我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因为天文,我懂得了热爱,学会了坚持。我想在紧迫的高中生活中,仍能有一个坚定的爱好,是无比可贵的。我也将继续把对天文的热爱坚持下去,将来争取在天文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25届明德书院 刘子厚

高年级组最佳成绩奖杯

       赛场之外,探索继续:

       在本次大赛闭幕之际,由巨大的太阳黑子群AR 3664抛射的日冕物质抵达了地球,引发了地球磁层的剧烈运动,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地磁暴,这是截止目前本轮太阳活动周期引发的最强地磁暴,北京地区都能看到大气高层产生的红色极光。天文学社的同学们受限于多方面因素未能亲眼得见这一天象,但在5月11日社团活动期间,大家还是在校园内用手边的望远镜配合多种减光设备对引发此次极光的源头AR 3664黑子群进行了多角度的观测。

5月11日天文学社同学利用赫歇尔棱镜观察日面黑子

赫歇尔棱镜下的黑子群AR 3664

       PART TWO:走近星空,握手天宫

       2024年4月30日,随着神州17号飞船返回地面,驻留天宫的神州18号乘组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任务周期,在神州18号的任务列表中,“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一项受到了天文学社几位同学的持续关注,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开始独立思考空间站防护的问题……

       今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承办的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如期举行,北大附中自然之翼观星学社的丁沛然、王禹晴、黄云珈三位同学组队参与了其中的“空间站科学实验(试验)方案及实验(试验)装置设计赛”。三位同学吸取了过往国外载人航天中的事故教训,并结合目前天宫空间站所处的复杂近地空间环境,开创性地设计了在轨空间站修复材料制备装置,并荣获北京赛区决赛初中组唯一的一等奖。

布展前参赛同学合影(左起:丁沛然、黄云珈、王禹晴)

       参赛纪实与感言:

       5月25日下午,我们与老师前往北航体育馆进行布展,那天是个阴雨天。我们打着雨伞在雨中保护着自己的设备组件,颇有一点儿狼狈。进入展馆后我们在布展自己实验装置的同时,不仅对第二天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了讨论与模拟,还去其他展位上看了一下别的学校参赛队的选题和实验装置,感觉我们自己的装置还有未来的改进空间。

       第二天上午,真正的比赛开始后我们内心还是格外紧张,既希望答辩专家晚一点儿到我们的展位,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又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展台多驻留一会儿,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到我们展示了,此时的我们将一切顾虑抛诸脑后,只想将我们的想法与设计完整地展示给答辩专家。这个时候我们又觉得时间过得好快,答辩似乎只过去了几分钟就结束了。

       接下来几天的等待让我恍若隔世,终于等到了获奖名单公示的那一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名单一看,我们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心中的喜悦似要喷涌而出,我们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喜悦与自豪,一低头我们都笑了。

——25届初中1班 王禹晴;10班 黄云珈

       在此次备赛过程中的每一次讨论和每一次实验,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的想法在与彼此的碰撞中激荡出火花,而那些日以继夜的努力,就像是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们手中的火把,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从未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我们离星空更近一步。

       我想说,每一个敢于仰望星空的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在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这次的比赛,这份荣誉,它不仅仅证明了我们团队的能力,更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励。不论你的梦想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去追求,去创新,去挑战,总有一天,你会触碰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星辰。

       感谢这次航天创新大赛,它让我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唯有创新与坚持,是通往星辰的桥梁。

——25届初中12班 丁沛然

布展后参赛同学合影(左起黄云珈、丁沛然、王禹晴)

       后续精彩,敬请期待:

       在北京赛区的决赛之后,今年8月还将在海南开展本年度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的全国决赛,来自全国各省的代表队将汇聚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展开角逐,预祝同学们设计的装置能够成功入选,代表北京市参与后续的全国决赛。届时同学们设计的装置将和全国各省市选送的优秀设计一起历经来自航天领域专家的严格评审,优秀的实验与装置设计都可能在改进后成为后续空间站实验与建设的备选方案。

赛后参赛同学合影(左起丁沛然、黄云珈、王禹晴)

       社团介绍:

       北大附中观星学社的初中部社团是自然之翼俱乐部的重要分支,自2013年建立以来,一直以保护学生对星空的好奇心为宗旨,在学校历任领导的支持下持续开展天文普及与提高工作,其中天文普及项目还得到了北京天文馆的大力支持,并于2023年被共青团北京市委评为“北京市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北大附中观星学社的高中部社团——昴天文社历史更为悠久,作为附中的学生社团,一直由学生爱好者组织开展活动,是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届的多位社团核心成员亦在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担任重要职务。在过去的几年中,社团开展的“路边天文”等活动广受好评。

       随着初高中部社团的不断发展,从初中升入高中的观星学社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加入高中天文社,特别是近些年高中天文社的很多核心成员就是从初中社团一路走过来的“同好”。在此基础之上,自2023-2024学年开始,初中自然之翼观星学社与高中昴天文学社开始尝试共同组织活动,争取在未来几年实现北大附中初高中天文教育的融合发展。

【水下机器人社团】

       2024年5月到6月,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参与了多项赛事并取得了骄人成绩。从中我们看到了社团成员们的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备赛期间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这些都为参赛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ART ONE:深潜水中,勇夺桂冠

       2024年6月16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承办的小院士活动,在北京市三十五中举行。来自全市各个中小学的同学们在此展示了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新作品。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在在极地科考项目中表现出色,荣获了多个奖项。

高中组一等奖:周琪轩、周瑾瑜、谷政翰

高中组二等奖:王嘉奡、曾令来、龚依诺

初中组三等奖:秦岭、齐治平

附中参赛同学进行现场汇报

       后续精彩,敬请期待:

       比赛结束后,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黄文山老师对比赛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带领同学们分析了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每个比赛内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解决方案,为接下来的比赛打好基础。

同学们在重新小组讨论与汇报

       PART TWO:勇于挑战,迎接未来:

       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中,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再度展现了他们的实力。5月26日,社团成员参加了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的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的初赛。初赛采用线上统一知识性答题的方式,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23位同学中,有21位同学成功入围了即将于7月13日举行的北京市复赛,其中初中组13人、高中组9人。

       本次复赛将在北京市昌平区牛栏山一中举行。同学们正在指导教师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备赛。

部分学生参赛作品

       社团介绍:

       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对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涵盖了从数学物理原理到软件编程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五月份的到来,各项比赛的临近,社团成员们参加了多次集训,为竞赛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集训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未来,水下机器人社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学们参加备赛集训

       通过这些赛事的历练,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友谊。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继续前行,勇攀高峰,为学校争光添彩。

【无人机社团】

       晋级国赛,放飞梦想:

       2024年5月4日,由中国航空学会组织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北京市赛在海淀区和通州区举行,北大附中无人机科技社团的6位同学参加了此次比赛。赛前,同学们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进行训练,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提升水平。此次比赛不仅是对同学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心态的磨砺。

       经过激烈的角逐,支亚卿和张奥翔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第3名和第4名的好成绩,成功晋级国赛。黄思悦、高瑾萱和李钊宇则荣获了三等奖。期待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国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赛前合照

从左至右: 李雨宸 支亚卿 张奥翔 李钊宇 黄思悦 高瑾萱 经倩霞(领队老师)

       后续精彩,敬请期待:

       比赛结束后,领队经倩霞老师和同学们对比赛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具体问题深入剖析,开启了有针对性的国赛备战训练——

       技能提升训练:经老师根据比赛中的表现,为每位同学制定了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计划。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提升飞行技巧和操控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为了让同学们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老师安排了多次模拟比赛,帮助同学们适应比赛节奏,提升抗压能力。

       团队合作训练:经老师组织了多次团队合作训练,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分组练习,同学们提高了在比赛中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的水平。

       理论知识讲解: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专家为同学们进行专题讲解,讲授无人机飞行原理和最新技术应用。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无人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心理素质,还为即将到来的国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老师表示,她将继续带领同学们深入研究无人机技术,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相信在未来的比赛中,北大附中无人机科技社团的同学们一定能再创佳绩,为学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