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罗彻斯特大学光学研究所主任教授张希成博士夫妇访问北大附中
2024-04-18
4月9日,美国三大光学中心之一的罗彻斯特大学光学中心主任教授张希成博士及夫人严文苓女士受道尔顿学院物理学科之邀来到北大附中,与北大附中的师生们共同探讨和交流了当今全球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光学世界前沿问题研究及学术成果。张希成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罗彻斯特大学光学中心主任教授,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物理学会(APS)、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ptic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的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希成教授已获得29项美国专利,撰写或合著了300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超快光学的自由空间太赫兹光束的产生、检测和应用。作为太赫兹领域的先驱,他经过多年实践,成功实现了用水产生太赫兹波,改变了我们对水和太赫兹波两者关系的认知。在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博士的陪同下,张希成教授和夫人严文苓女士参观了北大附中校园,并与北大附中物理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在校友赠送的感恩石前合影留念。张教授是北京大学的校友,夫人严文苓女士更是毕业于北大附中的校友。这次回到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两位老师都格外惊喜。严女士还为附中带来了自己珍藏了近50年的北大附中毕业证和在北大附中的学习手册。马玉国校长表示,对于附中来说这份礼物是非常珍贵的记忆,欢迎我们的校友们常回来看看。聊起往事,严女士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激动。她表示:走在附中全新的校园中,发现学校的变化非常大,软硬件条件都非常好。当她看到这些同学和老师们,不禁回忆起自己在附中学习、生活的经历。故人和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马校长向张希成教授夫妇赠送了《源自北大附——北大附中五十年校庆特刊》和北大附中教师《章熊老师纪念文集》以及北大附中同学们设计的纪念品。张希成教授夫妇也向北大附中赠送了《中华美德古训》,这本书将历代名家关于美德的名言整合一体,既体现以“修齐治平”为核心的传统美德精神,又适应时代发展。这与北大附中一直倡导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领军人才的目标非常一致。随后,张希成教授与北大附中的老师们针对国际化科学人才培养与全球物理教育研究热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参与座谈交流的有北大附中物理学科长吴跃文,道尔顿学院院长曾瑶,道尔顿学院物理学科首席马继云,行知学院物理学科首席强艳、张滨,预科部物理学科首席王国华,元培学院竞赛教师李晓璐。道尔顿学院物理学科首席马继云老师向张希成教授介绍了北大附中物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情况。北大附中是北京大学物理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北大附中物理学科正在实现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的有序对接,促进和深化大中教育的交流合作,加强资源共享。通过对中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后备军。张教授对北大附中的物理教学给予了高度肯定,也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在四楼会议中心,附中对物理感兴趣的师生们早早来到了会议室等待聆听张教授带来的讲座--《TheJewelintheCrown:TheInstituteofOptics》。张教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用北京求学的经历瞬间拉近了和现场师生的关系。随后张希成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的主要研究内容——太赫兹波的发现以及的研究进展,还分享了团队在太赫兹无损检测器件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经验。张希成教授课题组创新性地利用脉冲激光泵浦在流动的水膜中观察到了太赫兹波出射,填补了液态太赫兹源的空白。随着太赫兹研究的逐步深入,太赫兹频谱与技术对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应用也涵盖社会经济诸多方面,比如:太赫兹安检仪、生物成像、穿墙雷达等。太赫兹波介于微波波段的终点与红外线波段的起点之间。在21世纪,太赫兹波段的研究是成像和其他跨学科领域转型发展的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介绍科研成果的同时,张希成教授还和现场师生们交流了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讲座结束后,张希成教授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聆听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业发展更加充满干劲的同时也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张教授座谈和讲座过程中,夫人严文苓老师在学校党政办公室和工会几位老师的陪同下参观校园并接受了采访。作为北大附中75届初中、77届高中毕业生校友,严老师表示很高兴能在时隔多年之后回到母校访问。回忆起当年在附中读书的印象时,她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觉得附中像自己的家一样。因为我的老师们既多才多艺,又知识渊博,然而他们对待我们这些学生,就像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就觉得特别亲切。他们上课的时候是我们的老师,下课的时候就像邻居的阿姨、叔叔的样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初中时候的班主任陈秀珍老师,高中语文曹静玉老师。老师们除了教授知识,还教给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我印象里那一批老师都是非常有理想的人。”严老师谈及当年上课的感受时说:“附中的老师都很有学问。比如常竟超老师的历史课,简直太精彩了,学生们就像听故事一样有兴趣,因为她讲课很有条理,让我们对历史年代都记忆深刻。我们的老师都不照本宣科,讲课滔滔不绝,内容也生动有趣……”谈到时隔多年后参观校园的感受,严老师激动地说:“今天故地重游,各方面都让我大开眼界!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条件太优越了,获得的机会也很多。未来,我希望学生们在附中学习的时候能收获更开阔的眼界和思路,不是局限于每天上学来、下学走,而是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翱翔;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这么肥沃的土壤,可以让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更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我认为北大附中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拥有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一定能成为全国最好甚至是世界最好的中学之一!”
艺术的历史还是商业的历史?——北大附中历史学科组举办“电影的历史”专题讲座
2024-04-16
2024年4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组邀请电影《流浪地球》的编剧杨治学开展了“电影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还是商业的历史?”讲座。行知学院五百名左右学生与部分老师在致蕙礼堂参加本次讲座。主讲人杨治学是历史科班出身,带着历史的故事与情节,投入到电影编剧创作中,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电影史。杨治学从同学们熟知的《芭比》、《奥本海默》开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商业和艺术因素在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激发起学生们对电影史的兴趣。部分学生在讲座后向杨治学提问并签名留念。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电影的发展告诉我们历史不仅在课本里,还在艺术创作中,更蕴含在生活细节里。电影的发展是艺术性与商业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更是人文学科创造性的体现。
深入探索超级显微成像的奥秘——北大附中师生探访北大未来技术学院
2024-04-16
4月12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大中贯通课程的师生们走进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开启了一场关于超级显微成像世界的研学之旅。未来技术学院陈良怡教授热情接待了来访师生,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贯通课程师生合影陈教授指出,过去我国高端显微镜产品依赖进口,但他和他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为打破这一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不仅体现了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着学生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助力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陈良怡教授讲座在讲座中,陈教授强调了显微镜在探索微观世界、揭示内在机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分享了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的重要工作成果,包括活细胞长期超分辨成像的结构光超分辨率显微镜、微型化的小鼠背部皮层大视野成像设备与微型双光子成像显微镜等,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陈教授还结合胰岛细胞分泌机制的研究案例,阐述了“moreisdifferent”的整体论观点,强调在生命这个复杂系统中,很多问题需要在系统和群体层面才能真正被理解。郭长亮研究员为学生讲解高分辨率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学活动的最后,在郭长亮研究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亲眼目睹了高分辨率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真容,设备将原本庞大复杂的显微系统缩小到方寸之间,却依然能够捕捉到微观世界的精彩瞬间,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师生还近距离感受了结构光超分辨率显微镜、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等尖端科研设备。此次与高端科研设备的亲密接触,为北大附中的师生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也坚定了附中学子投身科学探索、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信念与决心。参观感受:陈良怡教授的演讲,介绍了实验室及平台相关的研究与进展,我了解到我们国家当时并没有高端的显微镜产品,需要大量的进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教授以及他的团队是怎样去解决的,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也要去积极创造发明,使中国努力建设科技强国。同时还有一点令我感触颇深,陈教授讲述的关于显微镜的意义,使我意识到用显微镜就是去发现微观的世界,研究内在的机理,从而推广到宏观,更宽广的宇宙。即使极其微小,但也存在着作用。——王君陶今天的大中贯通课上,我们走进了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我有幸在这里聆听陈良怡老师的讲座,他详细介绍了显微镜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小鼠的脑神经。随后,我们来到了实验室,亲眼目睹了显微镜的神奇之处。一个用克为单位的小型显微镜将小鼠脑中那些像是一张精密的网络错综复杂的神经纤维,展现了出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繁琐。感谢老师们提供到大学实验室参观的机会。——景从心陈教授的讲座向我们讲述了实验室的先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用微型显微镜在小鼠运动时对小鼠脑神经信号观测的实验深深地迷住了我,令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复杂奥妙。在实验室,学长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自主搭建的两台显微镜并演示了其工作流程。无论是微型显微镜,还是复杂的光场显微镜,这些无疑改变了我的认知。经过这次参观,我才了解到,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地努力前进,才能到达彼岸。——佟润泽文案:王君陶、景从心、佟润泽图片:生物组马冀豪老师、尹丽媛老师,物理组于韬老师
大手拉小手 共绘同心“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与北大附中元培学院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共育交流座...
2024-04-15
2024年4月12日,由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带队,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秦蕾、北大附中元培学院长李静和学院教师代表等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参访,与北大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党委副书记丁夕友、副院长李泊桥及教师代表等展开座谈交流活动,探讨关于深化大中协同合作、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陪同参观和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秘书长王小恺,以及由附中考入北大元培的在校学生代表杨涵易,苏玥文,罗锦易。北大附中校领导及教师代表一行走进北京大学35号楼元培学生宿舍进行了参观。在绿意盎然、活动缤纷的地下绿植墙和各类学生活动室中,附中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元培学院本科生住宿的特色“书院模式”。健身房、自习室、咖啡屋、电影放映室等特色学生活动室构成了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生活共同体”,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在元培丰富的学习活动空间中碰撞思维、交融文化,实现了蔡元培先生所言“尚自然展个性,化孤独为共同”。附中师生实地参观北大元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附中师生参观元培3D打印室附中师生在绿植墙前合影留念在实地参观了北大元培的特色书院住宿模式后,双方领导、教师与学生代表等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北大元培学院副院长李泊桥主持座谈会。座谈会现场李猛从培养方向、育人理念、宿舍管理、导师制度、弹性学制、通识课程等方面介绍了北大元培学院人才培养的概况。他指出,学院坚持“尚自然展个性,化孤独为共同”的育人理念,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课、弹性时间、灵活选修、特色课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弹性的学习制度,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前瞻性、综合性的学习空间,在学院指导下的学生参与自我管理模式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李猛作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介绍李静介绍了附中元培学院与北大根脉相通、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人才共育、教学融通的实践合作现状。她指出,北大附中元培学院基于“贯通培养、多元自主、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协同全校、大学和社会优质资源,为每一位具备发展潜能和渴望创新突破的元培学生提供绽放天赋的平台。她希望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两个学院的交流合作,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李静(左一)作北大附中元培学院介绍北大附中元培学院毕业生代表分享了附中元培初高贯通的培养模式与鼓励多元发展的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积极影响。他们表示,在附中的学习经历为他们从“小元培”进入到“大元培”建立了深厚的心理联结,也赋予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迎接本科阶段学业挑战的勇气和能力。附中元培毕业生、北大元培在校生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领导和教师就人才流动、学生培养、课程共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秦蕾强调了双方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共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并就进一步促进教师间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经充分研讨,会议就深化完善北大元培学院与北大附中元培学院的合作交流机制、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达成共识。秦蕾(左二)发言附中元培学院教师代表交流讨论马玉国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他表示,北大附中元培学院作为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化与北大元培学院在人才共育、师生共促和资源融通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携手探讨更长远有效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马玉国发言参会人员合影
交流互鉴,让友谊之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绽放——记国际友校互访交流团的北大附中“初体验”
2024-04-12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是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是广大中国青少年新的文化使命。当附中同学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搭建起交流互鉴的友谊桥梁,这其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来自德国爱策一级文理中学、法国勒内卡森中学、泰国吉拉达学校的师生交流团来到北大附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友好访问。日常结对交流之余,附中师生还为他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在充满浓浓笔墨书香的书法教室,附中师生向代表团小伙伴介绍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特点,并带领大家挥墨写下不同字体的汉字“龙”。在篆书的遒劲、行书的奔放和楷书的秀逸中,外国小伙伴们沉浸式体验了中国书法的意蕴与乐趣。附中师生向交流团伙伴们赠送了精心准备的书签,作为这段独特体验的美好留念在欣健体育馆跆拳道教室,外国友人们轮番换上色彩缤纷的醒狮服装,在附中师生的示范带领下化身精神抖擞、轻灵敏捷的“醒狮少年”,迎合着口号声腾挪跳跃,时而摇头晃脑、时而俏皮“wink”,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狮舞与武术相结合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燃动魅力。本次活动中,附中同学们再度以弦为桥、以琴会友,带领交流团伙伴们走进了古琴的艺术世界。通过同学们生动的讲解与演示,小伙伴们纷纷尝试弹拨琴弦,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韵中真切体会到了古琴文化的精妙与厚重,领略到了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博大精深。选修古琴与英语跨学科融创课程的同学们介绍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技巧热闹非凡的下沉剧场,“杜丽娘”以一曲悠婉的《游园惊梦》开启了为这场奇妙的昆曲“初体验”,来自北大昆曲基地的老师们为大家介绍了昆曲的传统戏服及代表性角色。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们涂面化妆、穿配服装,摇身一变成为了戏本中的杨玉环、林冲。台下的同学们也互相画上昆曲妆面,模仿着昆曲的手势和身段,切身感受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动人魅力。在本期友好校交流活动中,附中同学们化身文化交流的使者,带领来自德、法、泰三国的友人们走近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魅力,让友谊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绽放。交流团同学们分享道:“这次的中国之旅棒极了!”“印象深刻的有昆曲体验、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还有许多新奇的中国美食……”“感谢北大附中热情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感谢负责招待的我的伙伴一家!这些美好回忆至少有一大半都是由他们带给我的。”更多活动精彩瞬间:中泰两国同学交流传统民俗舞蹈德国交流团师生体验彝族舞蹈法国交流团师生在欢送晚会上演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参与互访交流的附中同学们也在活动的筹备与组织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认识到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深远意义。附中同学们的活动体会:互访期间,我与法国伙伴共同生活了近一个月,我们在一起相互学习,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我的伙伴会说流利的中文,而且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我教他古诗词、谚语、京剧和中国传统习俗,他总是用心学习并乐于向大家展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与友谊,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一刻,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26届明德书院苟家睿这几天的活动,我和我的伙伴都非常开心,无论是在日常的共同学习生活还是在假期的游玩中,我都能感受到他的雀跃。我带他去了一些之前我自己都没去过的地方,和他一起打卡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生初体验”,尤其是学校特别开设的传统文化体验课,这让我们都印象深刻。友情是相互的,看到外国伙伴在我们的悉心招待与陪伴下能够拥有一段难忘的中国回忆,我们也打心底感到欣慰和高兴,我想这就足够了。——26届明德书院李泽宇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认为诸如此类的国际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并且值得多开展,让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应当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位有能力有热情的中华儿女身上,更应落在中学生身上。中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繁忙的学业之余放松身心、启迪心智,更有利于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注入少年的活力与创新力,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6届格物书院杨知周北大附中始终致力于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胸怀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希望附中学子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1 2 3 4 5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