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凝心聚力——北大附中科学教育课程开学第一课
2024-03-03
新学期伊始,在各位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大附中学科教育中心与技术中心整合校内各学科优质课程资源,联动北大、北航等京内高校力量,严格把关,开设了一系列科学创新类课程,同时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改进、升级。北大附中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北大A计划·探索实践课程北大A计划·探索实践课程依托北大亚洲青少年项目课程资源、北大A计划专业的拔尖人才平台,协同科学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实施,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开设四个主题方向的研究选题,为高一年级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提供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视野、更专业的研究指导以及更贴近社会的实践体验,让其善于深挖、乐于创新、重视实践、自由探索。在本课程中,中学校内任课老师和大学老师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校内任课老师由经倩霞老师担任,基于学生学习任务单,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需求,给予指导和帮助,组织课堂活动,并积极寻求对实施课题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督促学生提交各个研究阶段资料,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持续动力;北京大学团队则担任专业导师角色,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线上线下多环节参与指导,包括发布课题任务、开题、结题等环节。2024年1月2日,马玉国校长带领多位领导老师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各领导共同探讨中学和大学在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共育合作,讨论新学期面向中学生创新探索项目,形成了北大A计划·探索实践课程方案。探索实践课程启动仪式2024年2月28日,北大未来技术学院陈良怡教授、郭长亮研究员,北大心理学院张燕教授、王小恺老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翟昕教授亲自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发布了研究主题,学生们备受鼓舞,基于主题讨论了很多研究方向,下一步将基于课题任务书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实践课程开学第一课课程现场融创课程由科学教育中心牵头,在秦蕾副校长的带领和海淀区专家指导下,经过多轮研讨优化,本学期的融创课程诞生。课程既延续了上学期项目,又进行了项目改良和任务调整。多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借助校内外优势资源,继续打造北大附中品牌融合课程。上学期末跨学科课程展示活动文献研读课程文献研读课程由科学教育中心牵头,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学科参与开课。课程旨在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从学校层面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优质衔接。课程本着“用中学”、“研中学”、“创中学”的学习理念,以文献为载体师生共同钻研阅读,解读所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的关联,理解“微”与“著”的关系,解读科学工作者如何做研究、如何做事情,理解科学家精神与社会责任,解读学业水平考试如何选拔人才,理解如何学会学习和更好地学习。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有:高二文献研读—化学、高二文献研读-生物、高二文献研读-地理、高二文献研读-英语等。文献研读课筹备过程科技社团课程本学期,北大附中开设了一系列新的科技社团课程,包括:实测天文和航天、无人机、水下机器人、FTC机器人、情感机器人、智能装置设计、无线电、SubIT、三维设计与创造、非遗烙画、非遗竹编等。所有的科技社团课程通过多种选拔考核方式筛选学生,各社团开学第一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无人机社团和情感器机器人社团由大学教授亲自授课,学生从更高视角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人的应用。无人机社团开学第一课(北航段海滨教授)情感机器人社团开学第一课(北大王韬教授)FTC机器人社团指导教师何旭国是FTC机器人挑战赛中国区总教练,他对比赛的精彩解读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竞赛热情。FTC机器人社团开学第一课无线电和实测天文社团课程在高恺、刘杨两位老师指导下,进行了新学期第一课的实践探究,以各自的方式向太空探索。无线电社团开学第一课与杭州无线电爱好者取得联系传统文化类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非遗烙画、非遗竹编等课程中,同学们在曹多莲和丁若琳两位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着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魅力。非遗烙画社团开学第一课技术必修课自寒假起,技术中心与数学组开展了多次联合教研,共同为技术必修课确定了8个方向:数据与概率、编程与艺术、编程与数列、数据与数据检索、数字化灯具设计、几何工具设计、千层镜(立体宇宙)、古代数学测量工具。此次课程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计算过程的认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开学第一周,技术组与数学组联合教研
以文润心,培根铸魂——北大附中师生赴中国现代文学馆游学之旅
2024-03-03
2024年2月29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北大附中张明、李杭媛、冀静三位老师与元培学院2022级1班的30多位同学乘车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访游学。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它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宝库。本次游学为同学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脉络,领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代内涵与丰沛意蕴提供了契机。元培高二1班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合影本次参观过程中,为北大附中师生讲解的是两位年近七旬的义务讲解员李老师和张老师。在讲解员李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文学馆A座,感受文学馆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李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由叶武林绘画、北京玻璃研究院制作的彩色玻璃镶嵌壁画。壁画选取鲁迅《祝福》、郭沫若《女神》、茅盾《白杨礼赞》、巴金《家》、老舍《茶馆》、曹禺《原野》等六部经典作品的典型场景进行再创作,为来访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中国现代文学馆义务讲解员李老师为师生讲述彩色玻璃镶嵌壁画A座展览馆采用二三层打通的方式,使自然光照通过天窗穿射二楼及一楼,照亮敞开式展厅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受难者>》与《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反抗者>》两幅巨型油画。这两幅画同样取材于现代著名作品,展现了优秀的现代文学对中国近现代国民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与经典文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李老师为师生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受难者>》油画“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展”特展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而设立。纪念展将巴金《赴朝日记》原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及各类书信、日记、报纸、便笺、函件、字画、照片等233件珍贵文物一一陈列于观众眼前,组成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是最可爱的人”、“英雄儿女”、“上甘岭”、“我同祖国在一起”五个单元,向我们诉说着抗美援朝英雄奋斗牺牲与被书写记忆的历程。李老师向大家讲述“坐标”的深刻内涵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侵略者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彻底扔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充分展示出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并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李老师的讲解激情澎湃,细致入微,令人动容。同学们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观看特展文物,感受七十年来回荡不息的磅礴力量。李老师为同学讲解巴金《赴朝日记》原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浴血战斗,奋力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国家前行和民族复兴都需要我们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穿越历史风云,责任担当始终是优秀中华儿女的鲜明特质。青年兴则国家兴,此次特展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详实的“爱国主义”思政课。师生参观抗美援朝志愿军家书与照片墙在现代文学馆庭院里,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小二黑结婚》雕像、丁玲塑像,以及化身文学馆馆徽的“逗号石”,一草一木在不断被赋予内涵的过程中,也成为当下阅读与重温经典的细微记录。李老师向大家介绍“逗号石”的来由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馆义务讲解员张老师讲述沈从文的故事文学馆C座的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开放于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展览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一直延伸到新世纪,分为“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学革命”、“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战火洗礼中的文学”、“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迈入21世纪的文学”七大主题展区,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波澜壮阔、求新求变的百年历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义务讲解员张老师为大家讲述,张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调将晚清文学、新文化运动、左翼作家娓娓道来,与同学们进行了活泼有趣的互动问答。张老师还经常细心地督促同学们主动学习记忆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知识,增长学识,拓宽眼界。同学们也在听取讲解的过程中,时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张老师带领师生走过作家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程凝铸着无数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以及方方面面人士的心血劳动。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些文坛中熠熠生辉的巨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处于困境中民族的求索之路与微小个体的鲜活灵魂。《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代表了十七年文学的最高成就。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更为开放和广阔的道路。相信同学们在聆听两位老师专业耐心的讲解后都有所启发、感悟与收获,也希望同学们让个体精神在阅读中愈加丰盈,在品味思考中增长智慧,浸润灵魂,塑造个人的品质与气象,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张老师为师生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脉络,勉励大家求索奋进
按部就班抓落实 寒假充电修内功——形成性评价持续赋能教师成长
2024-02-28
北大附中教师发展中心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基本遵循,以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为目标,从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为具体路径,利用寒假积极组织高中部、初中部及集团校共21名教师参加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1月30日-2月3日举办的“形成性评价”师资研修班。形成性评价理论自2023年寒假首次被引入附中校园以来,已经持续开展了多次培训和多次线上线下的研讨,参与该理论培训和课题研究的教师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老师们将形成性评价理论作为抓手,落地到课堂中去,实现学生教师双向“减负增效”,符合学校的发展策略,也是老师们共同认可的方向。本次研修班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筹划的教师成长系列课程之一,聚焦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共同探索并实践形成性评价,用评价的变革撬动课堂质效提升,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训老师们表示,此次学习收获满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与推动作用。研修班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覆盖了形成性评价的关键要素:学习目标、成功标准、学习证据、反馈技巧等。本次研修班还特别聚焦学习共同体的打造,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原理开展了破冰游戏、分享交流、素质拓展等活动。每天学习都以游戏的形式开启,老师们参与游戏互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提供了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设计的活动体验,在育教于乐中研讨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五天的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一、1月30日秦春华院长主题讲座——《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老师的主题讲座《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重要性。二、1月31日林晓昕老师关于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的分享课题组成员林晓昕老师从理论层面分享了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三、2月1日上午杨志华老师结合语文学科进行案例分析杨老师结合自己的语文学科进行了关于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分析和展示,带领学员进一步深化理解。四、2月1日下午王佳雨老师进行软件操作与应用分享王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地理学科,分享了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多元化学习证据的搜集,以及搜集到的学习证据如何应用到后期的帮助和提高。五、2月2日上午潘鹏飞老师进行有效反馈的培训与分享潘老师的分享有趣而生动,在场老师们发言非常踊跃,老师们针对有效反馈和如何鼓励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发言。六、2月2日下午陈向明教授交流分享会老师们非常珍视与陈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与解惑机会,大家就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向陈老师提问,陈老师的解答耐心细致,引发了大家更多思考。七、2月3日汪燕铭老师案例结合实操落地最后一天汪老师的课程非常贴合教学实际。汪老师举了很多教学实例和其它小组学习的经验分享,带老师们回顾了五天学习的主要教学要点和具体落地的方案,展现了多元课堂的实践方案。在本次培训中,北大附中团队的教师表现得非常出色和主动。体育冯璐、肖燕老师在培训间歇过程中带领全体老师进行体育锻炼,老师们舒展了筋骨,身体得到了放松,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两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得到了秦院长及在场老师们的充分肯定。音乐鲁月明老师结合所学到的形成性评价原理,灵活运用到教唱歌曲《燕园情》的现场歌唱教学中。鲁老师引导学员们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拆解目标进行逐步的落实,所学的知识点也是学员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自己得出,充分展现了形成行评价学习目标的制定原理。在第一天教学中搜集到的学习证据,在第二天教唱环节中进行歌曲调式和节奏的调整,体现了学习证据和反馈的重要性。鲁老师现场的音乐教学,不仅帮助老师们缓解长时间学习的劳累,也调动了现场的气氛和积极性,得到在场教师和学院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此外,初中部数学冀庆超老师、政治朱秀宝老师、高中部数学郭剑宇老师等也在培训中表现得积极踊跃,多次举手发言,参与讨论热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法,得到秦院长和在场老师的肯定。北大附中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还将围绕教师成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设计并组织后续系列课程和活动,努力为教师发展的能力增强度、为教书育人的格局拔高度、为献身岗位的感情加深度、为个人发展添维度。以下是部分老师的培训感受——冀庆超老师:特别感谢学校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特别庆幸自己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参加本次培训。重新做个学生认真的去学习的感觉很好,做为老师重新去学习的感觉很妙,作为妈妈重新学习的感觉很奇妙。鲁月明老师: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庆幸自己修改了寒假行程参加了本次培训。形成性评价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教学。培训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新征程的开始,希望可以把形成性评价的理念运用到我日后的教学中。假期充电,感觉很好。韩蓉老师(惠新校区):我也是同样感受,感谢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5天下来充实又收获满满,不但有教学理论,还有咱们冯老师、肖老师的专业体育课帮助强身健体,现在也有些意犹未尽。有些遗憾没有跟着鲁老师学唱完《燕园情》,下次有机会再学习。
沉浸文献研读,深耕科学教育——北大附中科学教育中心高二年级文献研读课程研讨启动
2024-02-26
2024年2月15日,在寒假的腾讯会议里,身处祖国大江南北的老师们正在科学教育中心的牵头下,共同“孕育”着一个全新的课程——高二年级文献研读课程。当今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夯实基础学科学习培养国家的创新人才。文献研读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也是科学教育的有力着手点,此次启动的高二年级文献研读课程,在原有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优质衔接。本轮次课程建设启动化学、生物、地理和英语四个学科。课程以高考试题中的文献为载体,师生共同在前沿的科学研究场景中探讨研究,不断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到“用中学”“研中学”“创中学”。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课程设置了初阶和中阶两个层次,初阶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学科在生产生活与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中阶课程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科学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并引入北大附中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丰富资源,为开课教师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2月22日,科学教育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图书馆协同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唐勇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善用图书馆资源助力科学研究》的讲座。唐勇老师全面深入地从四个方面讲解了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教学:一是常用的电子资源以及文献获取途径;二是高效检索技术;三是文献阅读与文献管理技巧;四是以高考题目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获取相关文献。此次讲座帮助老师们解决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令老师们受益匪浅。经过系列文献研读课程启动培训,教师们对该课程的开展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该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获益,不断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北大附中师生共创校园雕塑——《聚》,等你来探秘!
2024-02-25
1 3 45 6 7 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