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承星火 乐跑燕园 ——北大附中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健康跑活动回顾
2024-12-04
深秋未远初冬已至当冉冉晨光洒满十一月的燕园北大附中集团校师生齐聚未名湖畔化身灵动奔放的冬日精灵以青春热血和坚定步伐传承附中人的家国情怀铭记“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共赴这场激情洋溢的“初冬之约”2024年11月30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志承星火乐跑燕园”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健康跑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健康跑活动由本部树人学院健康与体育运动中心、校团委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联合主办,北大附中集团校中小学近1700名师生热情参加。活动旨在以跑健体、以跑凝心,不仅增进了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更让师生在趣味竞技中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深刻感悟拼搏、坚持与团队协作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成长与挑战。PARTONE开幕仪式上午9:30,活动开幕仪式在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室外足球场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明,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陈亮、秦蕾,以及北大附中本部和京内集团校校领导等出席仪式。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洪平,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张英钰等受邀出席。仪式现场伴随着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北大附中国旗护卫队的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出旗,全体师生面向国旗敬礼,嘹亮的国歌声响彻全场。出旗仪式首先举行了北大附中体育健康特聘专家聘任仪式,马玉国老师和王亚章老师为洪平老师颁发聘书,全场师生共同见证北大附中与北京体育大学在深化体教融合全面育人、夯实体育科技创新人才根基等方面合作的崭新篇章。专家聘任仪式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两位奥运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得主王丽萍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蹦床金牌得主董栋。董栋老师作为代表发表了精彩演讲。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四届奥运会的奋斗历程,从执着追梦的起点到刻苦训练的岁月,再到最终荣登奥运领奖台、为国争光的辉煌时刻。他用“实事求是”“做好过程”两个关键词勉励同学们,希望同学们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未知与挑战时,保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都在过程中”的豁达心态,做自己人生的冠军,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董栋老师作主题分享赵霞老师和张英钰老师为两位奥运冠军颁发了北大附中“奥运风范大使”奖杯,希望附中师生能够以奥运精神为指引,在人生的广阔赛场上奋力奔跑、超越自我、实现梦想。嘉宾颁发“奥运风范大使”奖杯随后,王博老师上台宣布活动正式开幕,鼓励同学们接好青春的“接力棒”,携手奔赴新时代的荣光。王博老师宣布开幕在树人学院体育教师、领导嘉宾以及奥运冠军的带领下,北大附中集团校师生进行了热身活动,为即将开始的环湖接力跑和趣味运动项目做好充分准备。师生进行热身活动PARTTWO环湖接力跑9所集团校15支参赛队伍环北京大学未名湖接力完成75圈长跑致敬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随着发令声响起,由校领导、嘉宾和教师代表组成的第一方阵从博雅塔下起跑,正式拉开了本次冬日运动盛会的序幕。大家热情高涨,一路尽赏美景,欢声笑语,依次跑经第一体育馆、体斋、红四楼、红三楼、未名湖碑、花神庙,再回到博雅塔下。来自各集团分校的同学们高举校旗、高喊口号,爱国情怀与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PARTTHREE趣味运动激动人心的环湖接力之余本次活动还设置了一系列趣味团体项目让“小朋友”和“大朋友”们都能有机会展示特长、挑战自我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为集体争得荣誉PARTFOUR颁奖典礼经过一上午的激烈角逐,裁判组对各集团校综合成绩进行评定,最终得出本次活动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前三甲。杨薏璇老师宣布了获奖队伍名单,马玉国老师、王亚章老师为获奖队伍代表颁发奖杯。杨薏璇老师宣布获奖队伍【小学组】冠军:前进小学亚军:枫丹实验小学季军:北医附小【初中组】冠军:西三旗学校亚军:北医初中季军:新馨学校【高中组】冠军:本部高中亚军:朝阳未来学校季军:石景山学校活动后记北大附中集团校健康跑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活动的圆满举办离不开各集团校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各部门师生志愿者们的努力与付出。未名湖畔、运动场上,他们忙碌的身影是燕园初冬一抹最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对健康向上、团结一心、无私奉献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教师志愿者承担了活动组织与裁判工作学生志愿者担任活动引导员志愿者为同学们提供热姜汤和能量补给医务人员坚守场边提供专业帮助工作人员合影学生志愿者合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北大附中坚决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秉承“以体育人、以体润心、以体增智”的教育理念,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发展。希望附中师生能够以本次健康跑活动为契机,尽情享受奔跑的自由与激情,深深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生活态度。同时,希望大家能够将勇于挑战、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内化于心,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注入蓬勃活力,以青春之我,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深化实践教学,培育创新人才——北大附中在多项北京市通用技术教学研讨会中展示育人成果”
2024-12-03
近日,北京市通用技术学科成功举办了两场教学研讨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举办,旨在对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进行深入探讨。北大附中技术中心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展现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在创新设计与实践教学的研究。11月29日,第四届北京市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市八中举行,通用技术学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题,开展了多个同课异构活动,我校陈清伟老师带来了一节现场教学课。课堂上,陈老师巧妙地以纸杯防烫和环保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设计校园纸杯托的创意产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学生们应用三维建模的方法表达设计构想,并根据实际尺寸快速创建数字化模型。这一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技术的应用能力,启发了他们设计的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任务的完成。两组同学分享了他们设计的创意纸杯和杯托模型,教师则根据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了评价量规,进一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现场教学《校园环保防烫杯托产品设计》陈清伟老师会后,由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技术教研室主任孟献军老师组织参会教师进行评课,引发老师们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陈清伟老师介绍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中技术与工程的教学项目,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如何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的思考。11月27日,北京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通用技术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教学研讨会在北大附中南楼科技大厅举办,本次研讨会包含两门现场教学活动。会议开始由北大附中景志国副校长分享了我校聚焦创新素养培育的融会贯通STEM课程体系,指出通用技术课程起到了串联其他学科课程的重要价值,为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享聚焦创新素养培育的融会贯通STEM课程体系景志国副校长本次活动的第一节课由民大附中的王梦老师主讲,主要内容是探究机器人巡线的控制策略。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实验数据,直接观察到参数调整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同学们在实验中总结小车巡线的PID控制测率,通过探究比例巡线的控制效果,探究不同参数对机器人巡线效果的影响,最终完成机器人的巡线任务,从而发展创新设计的能力和深化比较权衡的工程思维。现场教学《视觉巡线小车PID控制实践》王梦老师第二节课是椭圆绘图工具结构的探究,由我校王璐老师和王禹老师共同上课。课程围绕椭圆绘图工具教具的设计,开展了简易绘图工具结构的探究和分析。在结构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在王璐老师的引导下,使用积木构件由浅入深的进行结构的拼装和测试。在结构分析活动中,王禹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经典的卡尔丹椭圆绘图结构,通过计算椭圆轨迹点的数学表达式来证明椭圆形状,并分析轨迹方程成立的条件。数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的任务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设计的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设计的核心素养。两位老师的过渡衔接流畅自然,同学们能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合作完成探究结构,根据学案和评价规则完成任务,顺利达成了教学的目标。现场教学《椭圆绘图工具结构的探究》王璐老师现场教学《椭圆绘图工具结构的探究》王禹老师《椭圆绘图工具结构的探究》学生课堂展示课程结束后,海淀区通用技术教研员张桂凤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点评,以两次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通用技术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讨。来自通用区的教研员对跨学科教学的项目化教学进行了点评,对两门课程的教学情景引入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通州区潞河中学的两位老师也分享了他们的听课感言,表达了对两位老师聚焦课堂、根据学生需求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深入学习的赞赏。两位上课的老师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说课和分享。最后,由孟献军老师点评了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实施中的问题,并探讨通用技术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路径。北京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技术教研室主任孟献军老师点评海淀区进修学校通用技术教研员张桂凤老师报告听课教师交流讨论北大附中技术中心王璐老师说课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吸引了近80位来自各个区县的老师参与,共同见证了课堂的听课和评课环节。这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研究的交流,更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通用技术教学在创新育人方面的深入探讨。通过两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校通用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月29日-12月1日,恰逢第二十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二十年通用技术的改革历程展开,我校陈清伟老师参与了本次会议的论坛部分,在大会上介绍了北大附中技术课程的改革成果,以及与其他学科融合聚焦创新育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光熠熠展风采——热烈祝贺我校新任教师在第八届“启航杯”中收获佳绩
2024-11-29
近日,北京市基础教育新任教师第八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总结交流大会圆满落幕。本届大赛中,来自北大附中初、高中共7名新任教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科专业素养取得了佳绩:3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于潇晴初中数学一等奖指导教师:王加合王悦高中语文一等奖指导教师:杨兵韩金阳高中政治一等奖指导教师:张志豪杜非凡高中英语二等奖指导教师:宋姝莹罗易卓高中物理三等奖指导教师:张利国吴同初中历史三等奖指导教师:张丽楚尔轩高中地理三等奖指导教师:冯浩本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我校参赛新任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悉心帮助与支持,以及海淀区专家的引领指导下,精心打磨教学设计,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改进优化,实现了快速蜕变与成长,最终赛出了水平和风格,彰显了北大附中教育教学特色。2024年11月27日下午,第八届北京市“启航杯”经验分享会暨首届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新声杯”教学竞赛启动会成功举办。校领导,各学科长、学院长,第八届“启航杯”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以及今年新入职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北大附中各集团校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观看学习。参会人员合影党委书记王亚章表示,北大附中之所以能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永葆前进的活力,是仰赖一代代附中优秀教师们的凝心聚力和接续奋斗。他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北大附中教师,一方面要始终扎根教育教学一线,勤于学、躬于行、善于思;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队伍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以老带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良好团队氛围,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将附中精神发扬光大。王亚章书记发言校领导、学科长为获奖选手及指导教师颁奖本届“启航杯”获奖选手代表于潇晴、王悦、韩金阳三位老师依次分享了他们备赛参赛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作为一名初入教坛的新教师在北大附中“大家庭”成长进步的心路历程。于潇晴《向外学向内求向前走》王悦《转变与适应挑战与困惑》韩金阳《以赛促教: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北京市特级教师、校长助理、政治学科长戴颖分享了政治学科组连续三年收获“启航杯”一等奖的经验与感悟。她表示,年轻教师取得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长期的自我修炼提升,更离不开全组教师的相互促进和薪火相传。她希望新任教师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在交流中解惑,在探索中感悟,在研修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戴颖老师点评副校长、化学学科长秦蕾在总结发言中对老师们的成绩予以充分鼓励和肯定,并寄语新教师,希望大家能珍惜“启航杯”这一宝贵机会,在选题磨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个人专业优势,敢于选取有挑战性的角度,学会取舍,以终为始,将课堂知识传授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紧密结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秦蕾副校长点评活动最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赵春宣布北大附中教育集团首届“新声杯”教学竞赛正式启动,期待更多新任教师踊跃参与,以赛代训,不断打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北大附中教师。参与活动新入职教师代表合影惟志惟勤,笃学笃行;芳华初绽,磨砺成长。青年教师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任。北大附中积极响应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年”工作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师德为先、能力为重、锐意进取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以学科长制为核心、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资源、集团校协同联动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为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设高水平的赛训平台,更好地助力附中学子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2024-11-28
2024年1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北大附中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党委副书记闫立佳,系主任助理张梧,团委书记吴文婧等出席仪式。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景志国,副校长秦蕾,校长助理、初中部主任栾斌,校长助理、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冰,以及政治学科组教师方舟、钟孔鹭、余骁扬等参加仪式。仪式由校长助理、政治学科长戴颖主持。戴颖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与会嘉宾,对程乐松教授一行莅临附中交流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仪式现场景志国介绍了基地建设的前序工作及主要工作内容,感谢了双方为共育人才所付出的努力,并对未来持续深入开展合作表示期待。景志国发言程乐松表示,北大哲学系将着力推动“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建设,积极调动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哲学系师生为附中学生打造一系列选修课程与专题讲座等。他期待附中能够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事业、个体认知、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内容,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构建大中衔接的中学生哲学素养培育机制体制,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程乐松发言马玉国指出,北大附中与北京大学在教学与育人理念等方面根脉相通、一脉相承,附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学科育人角度出发,打通学科学段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目前已与北大多个院系开展了人才共育合作。他表示,哲学素养培育对于提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感悟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相信以本次合作为契机,附中将获得北大哲学系对于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更多支持,老师和同学们也将从中大为获益。马玉国发言程乐松、马玉国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揭牌。签约仪式授牌仪式合影2024年4月22日,由景志国和戴颖带队,政治学科组教师一行前往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系领导就共建“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等事宜深入交流探讨,达成了合作意向。此后,附中与北大哲学系陆续开展了多次合作交流。参会人员合影2024年6月7日,北大哲学系—北大附中“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线上预热讲座成功举办,由北大附中2000届校友、北大哲学系副系主任王彦晶教授主讲,北大附中政治学科高一首席张玉洁老师主持。王彦晶教授以“逻辑学:通向哲学、数学、计算机之路”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附中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逻辑学”。他阐释了逻辑学中的概念,包括形式化的语言、真值条件语义及证明系统,以及逻辑学与哲学、数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关系。讲座最后,他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学习逻辑学的好处,并留下了几道有趣的逻辑谜题,引发了同学们对逻辑学的浓厚兴趣。王彦晶教授作讲座2024年11月15日,北大哲学系—北大附中“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致蕙礼堂举办。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主讲,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生、北大附中政治学科高二首席钟孔鹭老师主持。程乐松教授的讲座以“论芦苇的自我修养:哲学何以仍然重要?”为题,围绕“哲学是否为时代的弃儿?”“思想何以完成人的自我救赎?”“人之为人的本性为何?”三个问题展开,带领同学们从全新的视角步入哲学的殿堂。他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人不过是会思考的芦苇”以解读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是具体且丰富的,人的尊严在于思考中不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不断完善的心灵。最后,他以“学以成人,成己不已,仅此而已”作结语,向同学们传递了哲学与人文精神所拥有的反思、批判和情感的力量。程乐松教授作讲座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程教授精彩讲授的喜爱与感谢。结束之际,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就何以成人和哲学研究的门槛等问题与程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程教授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学生提问学生代表赠送礼物“中学生哲学素养培养基地”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北大附中与北大哲学系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和资源融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未来期待借助这一高水平平台,为附中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专业的哲学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深刻人文关怀、广阔知识视野和丰富创新潜力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文字:余骁扬王博思同学李梓萌同学审核:戴颖张玉洁
融美于心 赋美于行——“三新教育发展、高品质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在北大附中举行
2024-11-26
2024年11月19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室联合主办的“逐美课堂创美品质——三新教育发展、高品质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北大附中现场会圆满举办。活动聚焦“三新”背景下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探究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育人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旨在进一步提高艺术课堂质量、丰富育人内涵,增进艺术教师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美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专家李金祥,美育中心科研员万璐璐,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陈文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艺术教育办公室主任、海淀区名师工作站音乐学科导师组组长鞠红等受邀参会。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校长助理、树人学院院长、艺术中心主任王冰,以及北大附中本部和集团校艺术教师、北京市多所中学艺术教师及专家等参加活动。一、美育教学成果展活动伊始,参会嘉宾及教师参观了北大附中视觉艺术俱乐部学生作品展览。展览涵盖绘画、影像、平面设计、服装设计、颗粒艺术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创意与审美能力,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艺术教育在滋养学生心灵、激发创新潜能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二、课堂展示与工作坊课堂展示与工作坊环节带领参会者走入北大附中多维多元的艺术课堂,充分展现了学校“融汇贯通,润育无形”的美育理念。《不忘初心》《江南丝竹》《腔调清韵》《走近苏州弹词》四节课程将音乐鉴赏与文化探索相结合,体现了美育与文化传承的交融;工作坊则围绕戏曲、艺术设计、影视、流行演唱等课程展开,为教师教学交流搭建了深度互动的平台。高中歌唱与鉴赏:《不忘初心》鲁月明高中歌唱与鉴赏:《江南丝竹》郭苒高中歌唱与鉴赏:《腔调情韵》彭晓麟初中音乐欣赏:《走近苏州弹词》朱向近戏曲教学:《戏曲课程交流研讨》魏菀设计教学:《艺术设计教学共研》刘影子影视教学:《影视社团课程研讨》郝心悦声乐教学:《流行演唱课程研讨》刘洋三、美育主题分享研讨马玉国校长在致辞中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美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阐释,强调了美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北大附中始终秉承北京大学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提升艺术教师专业水平与文化素养,积极推进“大美育课程建设”,构建集文化价值、育人功能与学生实践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他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教师表示感谢,希望以本次活动交流为契机,推动集团校范围内美育工作持续发展,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教育体验。马玉国致辞王冰老师、艺术中心刘影子老师和康欣羽老师分别以《融汇贯通润育无形——北大附中探索“大美育”实施路径的实践性研究》、《兴趣奠基多元生长——多元化育人模式下的北大附中艺术社团建设》、《数字技术赋能课程实践》为题作分享,深入介绍阐释了北大附中美育教育发展理念、育人目标、体系建设和特色实践等。王冰分享刘影子分享康欣羽分享美育专家李金祥和陈文雯教研员依次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们对北大附中艺术课堂的系列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表示,北大附中切实落实了“美育浸润行动”文件指示精神,将美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优质资源交流共享,为美育教育的繁荣发展不断贡献力量。李金祥点评陈文雯点评“美育”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本次活动彰显了北大附中在高质量美育课堂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为与会教师和专家提供了交流分享、互学互鉴的高水平平台。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创新,以“大美育课程建设”为核心、“融、汇、贯、通”为导向,实现校园美育的全面渗透与提升,更好地发挥美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价值,为新时代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动能。
1 4 56 7 8 5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