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北大附中语文组专家讲座成功举办
2024-07-11
2024年7月5日,北大附中语文组专家讲座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文学遗产》杂志编辑马昕为北大附中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讲座。北大附中行知学院高一年级语文教师王悦主持讲座,马昕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马昕老师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等篇目,提纲挈领地指出:同学们学习古文,要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传统经典与古代文化的真正仰慕与喜爱应当是在走进与细看后生成的,于历史沧桑和文化重量之外,不妨以平常心看待经典、阅读经典、思辨经典。紧接着,马昕老师以《出师表》为例进行剖析,将其喻为古代奏表文章中的一朵“奇葩”。马昕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出师表》作为一篇上呈君主的政治文书,是否遵从一般的政治规则?是否符合应用文的得体要求?其中疑点一在于:文中13次提及“先帝”,是何意图?当我们将《出师表》置于还原后的政治文本生态中看,诸葛亮在文中反复提及先帝,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以先帝遗志凝聚北伐共识,坚定北伐决心;2.以光大先帝遗德为理由,对后主展开规诫;3.在人事任用问题上剥离后主的自主权;4.强调自己的政治资历与道德资本;5.暗示后主先帝临崩所寄之大事。马昕老师接着提出了《出师表》中的疑点之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两句话,是何含义?马昕老师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局势,认为“宫中”指皇宫之中,而“府中”指诸葛亮所居丞相府,而“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表述已然将丞相的地位与君主的地位等同。《出师表》作为一篇表文,侵犯君主权力,动摇君主权威,并不能成为历代奏表文章的应用性范本,但仍然能成为文学经典,实则基于更深刻的原因。从政治运作的一般情理来看,臣子上表,对君言事,应当公事公办,个人私情的表达空间着实有限,甚至应当刻意回避。但《出师表》中言及自己与先帝的私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常以驱驰。”甚至将自己明知希望渺茫却仍然坚持北伐的动机,诉诸“报先帝”三字以当年的君臣相知之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在与专制君主打交道的过程中,真诚是最为稀缺的资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直言不讳地为后主安排宫中、营中所应咨询之人,以家中长辈的口吻告诫后主“不宜妾的菲薄,引喻失义”,不避政治忌讳地直言快语,可谓毫不设防、真率赤诚。《出师表》的经典化,主要归功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文选》收录的19篇表文多数都在政治文本中蕴含“不合时宜”的真情与温情。这与萧统个人的性格和理想密不可分。《梁书·昭明太子传》载:“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共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萧统理想中的政治生态就是能在冷酷无情的政治博弈中容纳温情与真诚。马昕老师由对《出师表》的深入剖析进而启发同学们思考:我们值得反思,文学的经典是不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范本?《出师表》这种真诚的沟通方式是以何种条件为基础的?诸葛亮对蜀后主的沟通方式具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与意义吗?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处职场、官场等竞争环境中,难免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博弈”,我们又当持何种态度呢?当今所谓“00后整顿职场”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如果你是蜀后主,看到这样一篇《出师表》,会作何感想?有何动作?你会比蜀后主做得更好吗?随后,马昕老师引出“古文名篇的批判性阅读方法”这一论题。依靠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揣摩历史现场与文章当事人的处境、心态,做到“以今鉴古”。“以今鉴古”与“以古鉴今”相结合,以古今相通之理获得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领悟。一篇文章能够成为文学经典,首先是因为其具备充足的文学价值,但文学价值不代表思想价值,也不代表认知正确。我们以批判性眼光和理性思维重审古代文章名作,往往能得出反向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须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古人与古文。马昕老师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阐释了历史中传奇故事的非理性特征。在和氏璧故事中,蔺相如的计谋其实并非完美无瑕:假如他假意为泰王指示和氏璧瑕疵时,没能顺利夺回玉璧并迅速跑到宫殿立柱之下,那么他接下来的辞令与谋略就完全无法施展;假如在商相如夺走和氏璧之后,秦王其实并没有那么看重玉璧的安全,而直接野蛮地杀掉蔺相如,那么这件事就只是漫长历史上一段充满滑稽色彩的小插曲而已;假如蔺相如的随从没能成功穿越秦国境内的重重关卡,未能从“径道”逃回赵国的话,那么反而是将和氏璧直接送到秦人手中了。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司马迁着力强调蔺相如如何以智谋战胜秦国,但这所谓的智谋却又着实是漏洞百出,真正促成此事的,似乎更多的是勇气和运气。假设将这番计谋复制一次,恐怕未必还会成功。司马迁真正在乎的,显然不是这些计谋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的参考价值,而是相如身上的那股魄力。蔺相如为了成功实现人生逆袭,就只能赌上自己一条性命,权且用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计谋勉强一试。成了,他便能青云直上;败了,也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赌徒一般的行为是传奇之人所做的传奇之事。这与《史记》的纪传风格有关:其大多记录自春秋以来政治人物的道德崩坏,以及各类狞恶小人建立的功勋。司马迁喜好倜傥非常之人,这样的人凭借运气与勇气建大功,成大名,更使得历史叙事充满张力。马昕老师继而以对《劝学》篇的重新解读为例,阐述古文中论说类文章可以引入的辩证批判思维,尤其是对议论文的理解,更需要细致审查论证的逻辑性与科学性。马昕老师认为,《劝学》是一篇由比喻构成的“新经典”。比喻修辞在论说文中的作用是使复杂、抽象的哲理变得简单、形象,便于对方理解和接受,但却不能用来论证任何道理。比喻修辞的主要功能有四:一是在将复杂的政治哲理简单化的过程中,比喻可使核心逻辑得到凸显,使问题的主要矛盾被揭示得更加明白,同时也使那些枝蔓和细节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二是作为喻体的生活化事物有更大的夸张余地,形成“漫画效果”,产生更强烈的逻辑冲击力,劝服效果胜过对抽象哲理的直接述说;三是将不便直言之事隐晦、委婉地表达出来;四是提升文采,增强文章的迷惑性与煽动性。但是,比喻论证法在逻辑上的根本缺陷是:喻体的选择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一旦更换喻体,本体的观点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逆转,使论证沦为诡辩。因此,《劝学》篇的满幅比喻,实则在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倒置了论说文的写作本质。《六国论》作为透视思维的典范之作,是马昕老师举出的另一篇古代论说文的释例。苏洵在《六国论》中揭示了秦与六国势力消长的关键“固不在战”。当时虽称战国,但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各国之间的博弈还发生在战争之外的外交场合,而六国因君王软弱无能而割让的土地,远多于战争本身之所失。苏洵借此讽刺宋真宗以来对辽关系中的求和路线。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表象的欺骗性,呈现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给读者带来醒醐灌顶的收获感,这就构成了议论文独具的魅力。《六国论》前半部分是其主体,先解释了韩、魏、楚等国苟且畏葸的做法;后半部分则专门解释曾一力主战的齐、燕、赵为何也会覆亡,苏洵的解释是“用武而不终”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为应对可能的辩驳质疑而主动补充论证,使略显简单的中心论点得到弥合,不至于被诟病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苏洵对六国君主的妥协心理进行挖掘与刻画,力图在心理层面为其荒诞的行为做出解释。这种心理包括六国后世君主对其祖先创业之艰辛存在疏离感,因此对国土缺乏爱惜之意,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而秦国历代皆有扩张功业,秦国后世君王多属开拓之主,因此与六国君主的心态形成巨大差异,这些也都体现在外交态度上。六国君主的心理还包括苟且求活的心态,即不敢于直面战争的风险,而宁可将问题遗留下来,即所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从心理层面完成深刻论证。马昕老师进一步谈到,议论文中事例的意义是什么?事例实际很难直接论证一个观点,除了便于读者理解一个复杂抽象的道理外,多样的事例,便于我们了解万事万物丰富的“可能性”,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讲座结束后,全场师生对马昕老师的精彩演说报以热烈掌声,北大附中行知学院高一年级语文组首席李晓蓉老师为马昕教授献花。同学们也就马昕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提问。高一年级部分同学携带马昕教授著作《高中文言文脉络梳理与对策精讲》现场签书。北大附中语文组学科长张明老师、语文组部分教师成员及实习生、高一年级学生代表与马昕老师合影留念。撰稿:李晓蓉、薄艺、耿明霞(实习生)摄影:吕逸伦
体验AI药物研发 感受创新技术力量——北大附中师生赴北大化学学院参访学习
2024-07-09
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大中贯通课程《生命的化学》是一门贯通大学与中学资源和理念、以发展中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以生物学和化学为核心学科,在本轮课程实践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了项目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模拟真实的药物设计,为学生搭建了“生物学+化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跨学科学习框架,帮助学生发展科学与技术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素养的领军人才。在《生命的化学》课堂上,附中同学们模拟了药物设计的主要过程,自主选择了病原体,绘制了其生活史并选择了潜在药物靶分子,使用PDB或AlphaFold获取了靶蛋白结构,筛选了潜在药物分子。为了进一步对潜在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体验AI技术带给药物研发领域的变革,《生命的化学》课程师生一行来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I药物研发实验室进行了参访学习。行前,化学学院来鲁华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裴剑锋研究员与北大附中任课教师唐灵芳等一起为同学们设计了详细的参访方案,并带领多名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做了精心准备。参访过程中,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热情投入地为同学们介绍了AI药物研发原理,并指导同学们分组进行了AI药物设计实践。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指导同学们分组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化学学院孙琦副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概况以及实验环境。裴剑锋老师和博士生助教李亦博为同学们讲解了AI药物研发的价值、原理与实践方法。通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AI可以显著缩短药物筛选和优化的时间、加快新药上市速度;同时,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AI可以减少实验研发失败的风险。孙琦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实验室的研究概况及实验环境裴剑锋老师与博士生助教为同学们讲解AI药物研发的价值、原理与实践方法博士生助教解答附中同学的提问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每组由两位博士生助教指导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同学们使用NextChat等AI工具辅助选择潜在药物靶点;使用由来鲁华教授和裴剑锋老师实验室开发的CavityPlus等AI工具对靶蛋白进行结构域分析;使用逆合成平台ASKCOS体验化学小分子药物的合成路线设计与自动化合成。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实践,同学们意犹未尽,收获满满。同学们分组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在后续的《生物的化学》大中贯通课程中,北大化学学院博士生助教彭陆鑫还将来到北大附中课堂,继续指导同学们使用相关软件对筛选的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希望本次以AI药物研发为主题的参访学习能在同学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指引他们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与附中师生合影留念以下是同学们的参访感想:北大化院的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用人工智能设计药物,我们也在《生命的化学》课上做过类似的探讨与实践。但是,今天我们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的使用。整个过程我们所有人都乐在其中,不断汲取着新知。本次活动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进步如此迅速,人工智能登上了科技大舞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炯炯有神,那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这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我们心怀敬畏与景仰之情,由衷的感谢北京大学化学院给予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切身体验科技的力量。——王君陶在参观北大化院实验室的时候,两位学长展示了自主研发机器编程程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移液操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AI药物研发实践环节,我们回忆着曾在《生命的化学》课堂上进行的有关探讨和实践,纷纷跃跃欲试。首先,我们一步步学习了新药的设计与产生:从表达出蛋白序列、预测其结构,到活性口袋的搜寻、虚拟筛选的进行,再到交互式逆合成、分子对接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唯有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新药才会获得它的生命。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操作电脑。在学长们的指导下,经过层层程序筛选,设计出了几款先导化合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药物研发方面,AI是否已成为出力巨大、济世救民的“英雄”?——高佳怡6月21号,我们在北大化院将新学到的内容与《生命的化学》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开展了“AI药物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后半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先通过AI寻找病原体上的靶标,然后模拟出能与靶标结合的药物分子。最后我们再通过ASKCOS模拟出可能的合成路径。我们在裴老师团队成员的带领下亲自动手设计了一款药物。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和AI的无限可能。我不仅对化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凯荃
【图片周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九周新闻回顾
2024-07-08
016月29日晚,一场由北京大学剧社、北大附中戏剧社、北大附小和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的同学们共同带来的文化艺术活动——“爱上戏剧”演出交流会在北大附中黑匣子剧场精彩上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其凤,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王添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执行校长潘东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杰,北京大学团委宣调部部长李和君等参加活动。北大附中戏剧社的同学们在《打野鸭》的经典演绎中,用一场场创新与传统交织的戏剧篇章,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无尽探索和对未来的勇敢憧憬,每一幕都是青春智慧的火花四溅。02为进一步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有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4年7月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北大附中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暨中层干部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由党委书记王亚章讲授“学纪知纪强党性明纪守纪勇担当”专题党课。学校党政班子成员、党委会成员、各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参会学习。会议由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主持。037月5日下午,语文学科组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昕老师为附中师生作“‘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专题讲座。马昕老师结合自身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和教材审稿经验,从具体名篇案例出发,向同学们讲解了文言文的脉络梳理与解题对策,带领同学们深入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恢弘史观与其深厚的文学艺术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收获满满的讲座。
悠悠芳草,青春盛放——北大附中舞蹈团参加2024北京市“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举...
2024-07-02
近日,北大附中舞蹈团被选拔参加了北京市2024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举办了舞蹈团专场演出《盛放》。本次专场演出是由章程老师、范蕊老师、贝松阳老师带领北大附中本部舞蹈团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舞蹈团共同呈现。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周磊和在场师生共同观看了舞蹈团专场演出。杨薏璇副书记还为专场做了导聆主持,介绍了北大附中舞蹈团及专场特色。专场以“盛放”为主题,寓意着学生们如花儿一般,在青春的岁月里盛情绽放。整场演出多舞种汇聚,既有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舞,又有体现多彩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舞蹈,还有表达深层内心情感的现、当代舞。演出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初绽”,第二篇章“盎然”,第三篇章“似锦”,以及尾声“永续”。杨薏璇副书记作导聆第一篇章:初绽以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为开篇,展现青春初绽的美好与纯真《石榴花开》《陶醉了》第二篇章:盎然以现当代舞的形式,聚焦当代中学生向内自我思考以及向外积极探索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面貌《看见明天》《其实我》第三篇章:似锦汇聚了多舞种作品,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亦诠释了青春的多彩与绚烂《唐印》《鼓韵欢歌》《希格希日》尾声:永续一首《毕业歌》讲述了每一位同学从初入附中到毕业离别的美好时光难忘的青葱岁月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着每一代附中人勇敢前行最后,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老师及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周磊老师与舞蹈团师生合影留念。除此之外,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也组织了师生共同观摩演出,学生们纷纷就专场演出写出了深刻的感想,给予了专场演出很高的评价。图片: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记录者电影社、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小学部特别鸣谢: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小学部、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盛夏结硕果 蓄力再出发——北大附中科技社团5月-6月竞赛捷报速递
2024-06-30
【天文学社】今年5月,来自北大附中初高中天文学社的同学们参与了多项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各年级同学们以天文为纽带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备赛期间,社团同学们共同研讨,不仅为参赛的同学提供了精神支持,更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为附中参赛队伍最终取得佳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ARTONE:遥望深空,极光探源2024年5月7日至11日,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北京天文馆组织的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CNAO)决赛在北京市顺义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50余名中学生怀揣着对宇宙的无尽好奇与热爱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星空的奥秘。刘子厚同学在决赛笔试赛场备赛在为期五天的比赛中,以北京市预选赛第一名入围的我校高二年级刘子厚同学展示了扎实的天文知识,更在观测、交流等环节中表现出色。最终,刘子厚同学获得高年级组一等奖,并荣获高年级组最佳成绩奖。这是继2024届毕业生曲逸飞退役后,我校天文学社第二位同学荣获该项荣誉,这也意味着附中学子已经连续三年在该项赛事中斩获最佳成绩奖,创赛事记录。刘子厚及指导教师和组委会负责老师合影(从左至右:天文学社指导教师刘杨,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刘子厚,北京天文馆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组委会委员,命题组老师李昕)获奖感言:我从小就对浩瀚的宇宙十分好奇。每天夜里望向神秘的星空,我心中便充满了向往。小学三年级我终于加入小学天文社团,开始了自己的天文学习之旅。我至今仍忘不了我第一次看到银河的那次夏令营。虽然那时我双腿已冻得僵硬,但我仍然一次一次地坚持走出帐篷,去多看一看壮美的银河。星空的璀璨,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正是在这时,我想我一定要把对天文的爱好一直坚持下去。进入到附中之后,学习生活更加忙碌,外出观测的机会越来越少,但随着数学物理知识的提高,我也开始具备学习认知更复杂天文学理论的能力。在学校社团轻松的氛围下,我可以用仅有的时间去更多地研读自己感兴趣的天文学书籍。当然初三繁重的学业也让我一度中断了天文的学习,但我从未彻底放弃过对天文的热爱。到了高二,随着初高中天文社团活动的整合,让我又有机会重新开始参与观星学社的活动,在这一年中大家又回到了初中社团那种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这可能也是我最终得以在国赛中取得最佳成绩奖的一个原因,我也以这个奖项为自己中学阶段的天文学习画下了圆满的句号。学习天文的旅程必将是我青春中最灿烂的一个篇章。因为天文,我知晓了星空背后的许多原理;因为天文,我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因为天文,我懂得了热爱,学会了坚持。我想在紧迫的高中生活中,仍能有一个坚定的爱好,是无比可贵的。我也将继续把对天文的热爱坚持下去,将来争取在天文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25届明德书院刘子厚高年级组最佳成绩奖杯赛场之外,探索继续:在本次大赛闭幕之际,由巨大的太阳黑子群AR3664抛射的日冕物质抵达了地球,引发了地球磁层的剧烈运动,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地磁暴,这是截止目前本轮太阳活动周期引发的最强地磁暴,北京地区都能看到大气高层产生的红色极光。天文学社的同学们受限于多方面因素未能亲眼得见这一天象,但在5月11日社团活动期间,大家还是在校园内用手边的望远镜配合多种减光设备对引发此次极光的源头AR3664黑子群进行了多角度的观测。5月11日天文学社同学利用赫歇尔棱镜观察日面黑子赫歇尔棱镜下的黑子群AR3664PARTTWO:走近星空,握手天宫2024年4月30日,随着神州17号飞船返回地面,驻留天宫的神州18号乘组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任务周期,在神州18号的任务列表中,“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一项受到了天文学社几位同学的持续关注,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开始独立思考空间站防护的问题……今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承办的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如期举行,北大附中自然之翼观星学社的丁沛然、王禹晴、黄云珈三位同学组队参与了其中的“空间站科学实验(试验)方案及实验(试验)装置设计赛”。三位同学吸取了过往国外载人航天中的事故教训,并结合目前天宫空间站所处的复杂近地空间环境,开创性地设计了在轨空间站修复材料制备装置,并荣获北京赛区决赛初中组唯一的一等奖。布展前参赛同学合影(左起:丁沛然、黄云珈、王禹晴)参赛纪实与感言:5月25日下午,我们与老师前往北航体育馆进行布展,那天是个阴雨天。我们打着雨伞在雨中保护着自己的设备组件,颇有一点儿狼狈。进入展馆后我们在布展自己实验装置的同时,不仅对第二天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了讨论与模拟,还去其他展位上看了一下别的学校参赛队的选题和实验装置,感觉我们自己的装置还有未来的改进空间。第二天上午,真正的比赛开始后我们内心还是格外紧张,既希望答辩专家晚一点儿到我们的展位,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又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展台多驻留一会儿,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到我们展示了,此时的我们将一切顾虑抛诸脑后,只想将我们的想法与设计完整地展示给答辩专家。这个时候我们又觉得时间过得好快,答辩似乎只过去了几分钟就结束了。接下来几天的等待让我恍若隔世,终于等到了获奖名单公示的那一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名单一看,我们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心中的喜悦似要喷涌而出,我们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喜悦与自豪,一低头我们都笑了。——25届初中1班王禹晴;10班黄云珈在此次备赛过程中的每一次讨论和每一次实验,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的想法在与彼此的碰撞中激荡出火花,而那些日以继夜的努力,就像是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们手中的火把,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从未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我们离星空更近一步。我想说,每一个敢于仰望星空的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在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这次的比赛,这份荣誉,它不仅仅证明了我们团队的能力,更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励。不论你的梦想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去追求,去创新,去挑战,总有一天,你会触碰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星辰。感谢这次航天创新大赛,它让我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唯有创新与坚持,是通往星辰的桥梁。——25届初中12班丁沛然布展后参赛同学合影(左起黄云珈、丁沛然、王禹晴)后续精彩,敬请期待:在北京赛区的决赛之后,今年8月还将在海南开展本年度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的全国决赛,来自全国各省的代表队将汇聚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展开角逐,预祝同学们设计的装置能够成功入选,代表北京市参与后续的全国决赛。届时同学们设计的装置将和全国各省市选送的优秀设计一起历经来自航天领域专家的严格评审,优秀的实验与装置设计都可能在改进后成为后续空间站实验与建设的备选方案。赛后参赛同学合影(左起丁沛然、黄云珈、王禹晴)社团介绍:北大附中观星学社的初中部社团是自然之翼俱乐部的重要分支,自2013年建立以来,一直以保护学生对星空的好奇心为宗旨,在学校历任领导的支持下持续开展天文普及与提高工作,其中天文普及项目还得到了北京天文馆的大力支持,并于2023年被共青团北京市委评为“北京市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北大附中观星学社的高中部社团——昴天文社历史更为悠久,作为附中的学生社团,一直由学生爱好者组织开展活动,是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届的多位社团核心成员亦在北京市中学生天文联盟担任重要职务。在过去的几年中,社团开展的“路边天文”等活动广受好评。随着初高中部社团的不断发展,从初中升入高中的观星学社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加入高中天文社,特别是近些年高中天文社的很多核心成员就是从初中社团一路走过来的“同好”。在此基础之上,自2023-2024学年开始,初中自然之翼观星学社与高中昴天文学社开始尝试共同组织活动,争取在未来几年实现北大附中初高中天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水下机器人社团】2024年5月到6月,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参与了多项赛事并取得了骄人成绩。从中我们看到了社团成员们的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备赛期间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这些都为参赛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ARTONE:深潜水中,勇夺桂冠2024年6月16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承办的小院士活动,在北京市三十五中举行。来自全市各个中小学的同学们在此展示了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新作品。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在在极地科考项目中表现出色,荣获了多个奖项。高中组一等奖:周琪轩、周瑾瑜、谷政翰高中组二等奖:王嘉奡、曾令来、龚依诺初中组三等奖:秦岭、齐治平附中参赛同学进行现场汇报后续精彩,敬请期待:比赛结束后,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黄文山老师对比赛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带领同学们分析了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每个比赛内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解决方案,为接下来的比赛打好基础。同学们在重新小组讨论与汇报PARTTWO:勇于挑战,迎接未来: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中,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再度展现了他们的实力。5月26日,社团成员参加了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的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水中无人系统挑战赛”的初赛。初赛采用线上统一知识性答题的方式,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23位同学中,有21位同学成功入围了即将于7月13日举行的北京市复赛,其中初中组13人、高中组9人。本次复赛将在北京市昌平区牛栏山一中举行。同学们正在指导教师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备赛。部分学生参赛作品社团介绍: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对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涵盖了从数学物理原理到软件编程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五月份的到来,各项比赛的临近,社团成员们参加了多次集训,为竞赛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集训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未来,水下机器人社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同学们参加备赛集训通过这些赛事的历练,北大附中水下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友谊。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继续前行,勇攀高峰,为学校争光添彩。【无人机社团】晋级国赛,放飞梦想:2024年5月4日,由中国航空学会组织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北京市赛在海淀区和通州区举行,北大附中无人机科技社团的6位同学参加了此次比赛。赛前,同学们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进行训练,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提升水平。此次比赛不仅是对同学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心态的磨砺。经过激烈的角逐,支亚卿和张奥翔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第3名和第4名的好成绩,成功晋级国赛。黄思悦、高瑾萱和李钊宇则荣获了三等奖。期待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国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赛前合照从左至右:李雨宸支亚卿张奥翔李钊宇黄思悦高瑾萱经倩霞(领队老师)后续精彩,敬请期待:比赛结束后,领队经倩霞老师和同学们对比赛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具体问题深入剖析,开启了有针对性的国赛备战训练——技能提升训练:经老师根据比赛中的表现,为每位同学制定了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计划。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提升飞行技巧和操控能力。心理素质训练:为了让同学们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老师安排了多次模拟比赛,帮助同学们适应比赛节奏,提升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训练:经老师组织了多次团队合作训练,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分组练习,同学们提高了在比赛中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的水平。理论知识讲解: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专家为同学们进行专题讲解,讲授无人机飞行原理和最新技术应用。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无人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心理素质,还为即将到来的国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老师表示,她将继续带领同学们深入研究无人机技术,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相信在未来的比赛中,北大附中无人机科技社团的同学们一定能再创佳绩,为学校争光。
12 3 4 5 4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