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走近科研前沿 感悟学术魅力——我校师生代表参加DNA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
来源:生物学科组 时间:2023-10-31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同时也是昌平实验室成立三周年。2023年10月21-22日,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暨昌平实验室成立三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图源:北京日报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多位当今生物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到场参会,北大附中生物教师刘铭玉和朱朗峰、陈家蕊、赵揅想三位同学受邀全程参加了活动。

由左至右:刘铭玉老师和朱朗峰、陈家蕊、赵揅想同学

       本次盛会在昌平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的开幕致辞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多位中外顶级生物学家分享了他们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图源:北京日报

我校师生与校友谢晓亮院士(中)交流互动

我校同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Thomas Peter Maniatis(中)交流互动

       在问答环节中,我校朱朗峰同学针对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报告中的细胞焦亡相关机制进行提问,并得到了邵院士的解答和指导。

朱朗峰同学全程用英文进行提问

       会议间歇,附中师生一行与现场科学家积极互动,就研究的细节等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刘铭玉老师与冷泉港亚洲CEO季茂业博士深入探讨了未来在高中分子生物学教学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

我校师生与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右三)、清华大学王建斌教授(右四)交流互动

刘铭玉老师与冷泉港亚洲CEO季茂业博士(右)交流探讨

我校师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中)合影

       21日晚,刘铭玉老师和朱朗峰同学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晚宴。朱朗峰同学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表了参会感言,他分享道: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学家们对研究的热情与投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投身科学研究的队伍中。他的发言获得了现场诸位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北大附中几位同学有机会接触并了解当今科研界最前沿领域的探索。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体会到了科学家们对科研事业的坚韧执着,领略到了科研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参会后感言:

       朱朗峰(弘毅书院高二学生):

       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来自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国内外大咖,带来了一场极具启发性、密度极高的生命科学学术盛宴: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的教授们,全英文讲述DNA测序、基因编辑、中心法则、DNA与免疫、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基因组神经生物学与技术等等前沿研究。提问环节中,我还有机会向邵峰院士提问有关细胞焦亡、炎症反应和免疫的问题。最有意思的是大咖们的互相提问,讨论各种详细的作用机理、实验设计、拓展应用。

       在会议间歇,我们抓住非常难得的机会去和一些大咖们“social”——我们与谢晓亮院士、乔杰院士、黄岩谊教授、Tom Maniatis教授、William Greenleaf教授交谈、留影,近距离接触原本只可能在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而私下交流的大咖们各具人格魅力:和蔼的Professor Maniatis、活泼的Professor Greenleaf、幽默的Professor Cleveland...都让我印象深刻。

       学术晚宴时,我非常有幸作为高中生代表发言,讲述了我的感想、启发。这次的论坛极大地刷新了我对生命科学前沿的认知,更加坚定了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投身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信念。也许我对于未来的生命科学可以dream more wildly ……

       陈家蕊(明德书院高一学生):

       这次活动给我的总体印象是非常权威和高级,因为在论坛中发言的都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非常厉害的科学家。由于报告内容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我虽然没能完全听懂,但是他们在研究成果汇报中展现出的科学严谨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报告内容中能看到一些我们现在已经接触过的知识,这也说明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我们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却是今后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此外,参加完活动回到新一周的课堂时,我发现周末论坛中的一些内容恰恰是本周生物课的部分学习内容。这次论坛也让我对未来在生物学科可能学习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后,从论坛中报告的题材看,我也能感受到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活动中听到的报告有些是关于治疗疾病的技术的,还有一些更是讲述了在疫情期间落实的技术。因此,科学研究者应当以社会发展为方向,而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也要感谢科学家们的研究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赵揅想(新民书院高二学生):

       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够参加如此正式的学术会议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因为我本身对于神经科学非常感兴趣,本次会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且能全程听懂的报告是最后一个关于Brain Imaging技术进展的报告。

       刘教授让我了解到人类探索神经的技术远远超越了我在教科书、课外书中所学的,是如此的先进,书中所写便显得过于笼统了。通过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以及外科切除术的验证,大脑的功能分区竟然已经可以精确到200余个。

       在我看来,学术会议的意义在于让大家了解到世界上已经发明出了这么多高端前沿的技术,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眼界。虽然会议中的部分报告内容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过于深奥,只能尽可能地捕捉到一些关键词,但是一进入会场我们就被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包围。这种交流让我感受到学术界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