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电影与我们置身的世界——北大附中“博雅讲坛”第二场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语文学科组 作者:薄艺 时间:2024-06-13

       2024年5月30日,北大附中“博雅讲坛”第二场讲座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为北大附中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电影与我们置身的世界——看电影与“看”文化与社会》生动而深刻的精彩讲座。北大附中副校长陈亮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陈亮副校长主持讲座

       戴锦华教授在讲座伊始,便阐释了电影艺术的基本定位与文化价值。电影是唯一一种被准确地知道其诞生之日的艺术形式,它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项科学技术发明,用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奇技淫巧的技术,拍摄了最早的一批电影作品。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公共艺术和公共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并创造了影院这一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影院似乎成为了一个象征物。影院是这样一个空间,在短暂的时间之内,汇聚成一个群体,因为分享某部电影而构成小小的心灵社群共同体,但一旦影院的灯灭掉,荧幕亮起,我们就进入独自观影的状态,寻求个体心灵与电影角色的通感与共情。这几乎是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镜像,独立的个体汇聚在人类的蜂箱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创造独有的生存体验。

       同时,在影院中观影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沉浸式体验,最好的观影行为是我们浑然忘它、浑然忘我,不再意识到荧幕上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它是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世界。不仅停止分辨虚构和现实,也停止分辨自我和电影中的人物,我们代入了人物,而且有时候不仅代入一个人物。电影诞生大概十年后,电影是梦工厂的说法就已经出现了。有时我们把电影比作窗,它像一个亮起来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世界。有时我们把电影比作镜子,比作一幅画……希望在未来电影能够继续扮演一个角色,既是我们共同的梦,又是我们认知世界、抵达他人,去思考、分享和剖析世界的特殊工具和场域。

致蕙礼堂座无虚席,现场掌声阵阵

       戴锦华教授提出了这场讲座将要探讨的问题:其一,电影如何被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公共艺术;其二,电影这种艺术如何能够,并以何种方式映照着、影响着我们置身的世界,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自我体认。

       戴锦华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整体上面临着认识论的危机,在数码技术形成的新的文化世界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信息茧房。这意味着:人们只能获得已知,而未知从世界中消失,在求同中抹除了差异,我们不再能够与跟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论战。我们越来越相信我们可以遗世而独立,却忽略了我们对社会网络的依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电影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无疑能够成为应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能。

       戴锦华教授以三部电影:《奥本海默》《芭比》和《流浪地球》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电影认识自身与社会,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个体、历史与文化的最佳定位与深入认知。

       讲座结束时,全场师生对戴锦华教授报以热烈的掌声,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为戴锦华教授颁发北大附中博雅讲坛顾问聘书,语文组李杭媛老师为戴锦华教授献花。

马玉国校长为戴锦华教授授予聘书

李杭媛老师为戴锦华教授献花

       戴锦华教授的讲座从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艺术之一,如何在观影时理解社会,反照自身的角度,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饱含真知灼见,发人深思的生动讲座。期待在未来北大附中“博雅讲坛”系列讲座中,有更多的良师和学者作为领航人和摆渡者,引领师生探寻未知的精神领地,渡往无限可能的生命时空。

全场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