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求真知 筑梦北大向未来”——北大附中支持弥渡县2024年夏令营活动
2024-08-30
为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弥渡县深化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联手推进县域教育振兴,旨在提升弥渡教育发展水平。2024年7月27日,附中“帮扶县中专项”主管栾斌同志带队12位附中附小老师,共同参与支援弥渡县2024年优秀学生暑假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以“小河淌水求真知筑梦北大向未来”为主题,从7月28日至8月4日,为期8天,弥渡籍七年级至高二年级的700名优秀学生参加。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们在暑假期间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夏令营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夏令营期间,北大附中高中英语组老师李琳琳、柏凌波与一中英语教研组长喻如琼老师沟通搭建夏令营课程框架,高一高二基本采用相同课件,高一新增初高衔接部分,帮助准高一新生熟悉了解初高中学习差异;高二目标为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前五次课分别借助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方法。鼓励老师们学会放手,要将“独白式课堂”转向“对话式课堂”和“交流式课堂”,对孩子多进行褒奖式教育,提升思维,狠抓基础。弥渡一中新学期将首次开设初中部,因此本次初中夏令营也是第一次,北大附中初中部刘燕老师基于本身的教学情况积极与弥渡一中数学组的各位老师沟通,引导他们熟悉初中学生的学情和初中教学内容。高中部数学竞赛老师周心涵就夏令营课程选题的敲定、PPT内容的修改完善、教学教法的意见建议等同高中数学老师进行了讨论,并在竞赛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恳切的意见。附中两位数学老师一致建议弥渡方面应该在方法探究上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探究发现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要更有价值,坚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些自主研究的空间,不要局限方法。附中生物老师张巍波、武福燕结合当地特色,建议老师们将活动主题更换为云南的夏季热点野生菌,活动内容以野生菌为主线,贯穿多个分支活动,通过制作生态瓶的方式训练建模思维,形成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张巍波老师表示在多次磨课过程中,感到弥渡老师们并未意识到课标在教学中的引领性地位,而仅以教材为本。课标作为锚定课程的根基作用如果缺位,再没有对纲领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熟悉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水平描述,仅依靠教材和大量刷题,难以应对如今重视素养能力考察、出题灵活新颖的新高考题。武老师与弥渡毕雪波老师一起进行了发酵馒头等生物课程设计、备课思路讨论、上课ppt修改、学案设计、实验准备等工作。两位老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地人大多缺乏普遍的医学常识,因此建议生物老师务必夯实学生中学阶段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并鼓励当地老师们更多的开展实验教学。化学老师马芳懿应邀为弥渡一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科学课,听课学生专注认真,不用提醒主动记笔记,实验操作严谨准确,让人感觉这是一群“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同学。建议老师们加强对教学目的的提炼,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过程的思维,有效进行课堂互动,多鼓励同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环境中,大脑更加更高效地工作。另外建议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关注,讲课时可以走到学生中去拉近师生距离,也有利于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学科高远老师帮助弥渡老师准备了6节新课的教学,每节课都对标公开课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从情景创设,小组活动,问题引导,人文关怀,视野拓展等各个角度都仔细打磨。并且为每节课都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准备实验的环节,遇到了弥渡一中器材短缺,器材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何静、高远两位老师通过自制器材,拆和组装,逐一调试,购买原材料,友邻校借用等方法,将所有问题等逐一克服。另外,每节课精心设计的学案,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之后,不断进行优化迭代。高中物理罗易卓老师承担了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共6个班的物理第一课教学任务。课程主题是“什么是物理”偏向讲座性质,主要从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理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等三个物理学史上的例子,来使同学们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科学的推理论证思想,体会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不怕试错,敢于创新的学科精神,该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罗老师建议弥渡物理学科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对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应该更加的重视。另外,作为物理学科,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重视理论推导过程,只重视结论,不重视科学探究的思维培养,轻视物理学科的探究性,会造成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的缺失。8月4日早上,为期8天的弥渡县2024年初中、高中优秀学生暑假夏令营在弥渡一中东校区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夏令营,通过引进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附小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弥渡的学生享受到来自首都的涵盖小学、初中到高中全学段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设计方面附中老师和弥渡一中的老师们深度合作打磨,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也进一步增强两地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此次夏令营提升了弥渡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萌芽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铸青春之志 绘强国之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学生军训圆满落幕
2024-08-26
仰望星空 青春力量——北大附中学子参与2024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全球总决赛志愿服务
2024-08-21
8月4日至8月17日,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2024全球总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6名参赛学生、110名带队教师齐聚北京。竞赛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一零一中、中国地震学会共同主办。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EarthScienceOlympiad,IESO)是由国际地球科学教育组织(InternationalGeoscienceEducationOrganization,IGEO)举办的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球地球科学教育水平、提升公众对地球科学的关注度,属于12个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之一。为保障这一赛事的圆满举行,包括11名北大附中师生在内的全国数百名志愿者深度参与赛事全过程,参与选拔与培训,加强组织协调、促进文化交流,圆满完成了赛事支持与服务工作。北大附中志愿团队北大附中志愿服务分工此次志愿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热情,鼓舞了同学们在未来勇攀科学高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北大附中学子将继续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注入青春的蓬勃力量。带领教练团队参观北京服务参赛选手野外考察操场上的音乐会志愿者感想——吴予瑄:感觉从各方面都成长了很多,从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统筹安排日程、与不同人社交和沟通到情绪管理。最幸运是我看到了,全世界青少年、全世界人民的友谊是无比珍贵的。江宇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高效沟通与合作。能够为第17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顺利举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李梓萌:自己这几天最幸运和美好的事情,就是认识了来自各个地区和国家的选手,和大家成为了朋友。我记得和白俄罗斯选手一起玩飞盘,在雨后给巴基斯坦选手送姜茶时收获的感谢。记得和挪威选手打牌时,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的故事;记得请我负责的ITFI组喝奶茶时,外国友人说什么也要还我的六块钱;记得欢送会上,自己带的中国台湾队在台上唱的歌……记得所有见到的人友善的笑颜。费雅涵:这次志愿者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我们来自何方,乐于助人与真诚包容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这份宝贵的经历将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更积极的姿态去服务社会,用更开放的心态来拥抱世界。杨呼和:我渐渐觉得我不是在对接教练,完成任务,而是作为中国的使者,与来自远方的朋友相见,相知。我们之间的文化、习惯、语言虽然不同,但没有什么是不能逾越的鸿沟。王瑞来:我们共同探索地质世界的奥秘,认真倾听了Nir教授解释地质构造、岩石分类,这种知识的传递不仅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交流与互助的温暖与力量。杨知周:参赛人员的友情则是随处可见的。对于我,它凝聚在中国台北队教练赠予我的礼物中,显露在志愿者与意大利及法国参赛者自发的足球赛中,升华在送别晚会前意大利选手与我在小小琴房中的歌声中。白诗琪:在两周的志愿服务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跨越地域的深厚友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虽背景各异,却在此汇聚,共同传递着善意与温暖。面对困难,志愿者们迅速伸出援手,展现了团结的力量;心情低落时,教练的关怀如同暖阳,温暖心田。尤为难忘的是欢送会上,我们心照不宣的欢笑,那是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快乐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相互扶持。王欣然:记得ESP项目结束的那天晚上,志愿者们自发到操场上看星星,却不由自主地K歌到了凌晨,望着天上的点点星光和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球科学这门学科的浪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青春昂扬 砥砺成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学生军训顺利开营
2024-08-19
8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学生军训开营仪式在训练基地举行。军训基地主要领导、承训部队相关领导,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陈亮、校长助理戴颖、校长助理兼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冰、未名学院院长于璇、道尔顿学院院长曾瑶等学校领导和老师出席仪式。本次军训共有985名学生参加,72名督导、副督导、高一年级导师、专班工作人员随训,为广大高一新生上好高中“第一课”保驾护航。层叠密布的云层中撒下缕缕阳光,灿烂的骄阳映照青灰色的训练场。同学们整齐地列队在训练场上,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开营仪式。当教官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出旗,当雄壮的国歌声响彻训练基地,所有师生都庄严地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一刻,同学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荣光与责任。从今天开始,他们将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努力展现北大附中人的青春风采。教官代表在发言中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与严格的要求,同时强调了军训的纪律性和严肃性。她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此次军训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秉承吃苦耐劳的作风,认真对待这次军训,珍惜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学生代表贺泰然同学在发言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军人的崇敬,他表示,军训是重塑自我、砥砺成长的绝佳舞台,全体参训同学将以军人的气魄与精神为榜样,积极投身训练和集体生活,通过军训铸就直面挑战、奔向未来的底色与底气,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开营仪式中,教官代表还进行了军训课目展演,教官们精湛的技能和飒爽的英姿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也为同学们树立了训练标杆。党委副书记杨薏璇代表学校发表了讲话。她首先代表北大附中全体教职员工对高一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她在讲话中结合自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担当、集体、蜕变三个关键词,她勉励大家珍惜军训这短暂而纯粹的时光,用心感受军人的担当与奉献,观察和探索一个团队的潜力和能量,努力在七天后收获一次美好的蜕变。她表示,参加军事训练是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位青年的义务和责任,希望同学们尊重教官和老师、遵守纪律和规则、善待自己和伙伴,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用一枚属于自己的“军功章”,开启充满未知与挑战、希望与梦想的高中时光。未来的七天时间里,全体参训学生不仅将接受系统、全面的军训技能训练,还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同时,督导、导师还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活动,帮助同学们迅速融入集体,了解校规校纪和校园文化。期待通过七天的全方位体验和历练,能够引领同学们强化理想信念、调适身心状态、培养集体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崭新的学习生活中。
无线电国赛再创辉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业余无线电通信社团斩获佳绩
2024-08-09
近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业余无线电通信社团在2024年8月1日至4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中再创佳绩,荣获青年(高中)组团体一等奖,同时参赛队员也斩获16项个人奖项。参赛同学与带队老师合影李铭浩、张洗羽两位同学领奖在此次竞赛中,由社长李铭浩同学带领,由郭源琛,张希妍,李祎岚,王子盈,张洗羽,马翊伦,许舜淏共同组成的北大附中代表队首次参加竞赛。他们默契配合,展现出了扎实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基础和出色的应变能力,最终在对讲机常规通信小组赛中力压群雄,夺得了团体一等奖。此外,团队成员还在其他分赛项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教练员高恺老师也荣获“优秀教练员”称号,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竞赛现场社团成员的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汗水。从接触无线电技术到熟练掌握,再到在竞赛中稳定发挥,社员们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勤奋与热情,迎来了今天的胜利。同学们的日常训练业余无线电通信社团介绍:2023年9月24日,北大附中业余无线电通信社团正式成立。在这里,社员们学习无线电相关知识与法规,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无线电传播与接收试验。在2023年12月,首批社员成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测试”,为他们未来的无线电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无线电社团不仅是一个技术学习的平台,更是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园地。社员们在这里学习电磁波传播、电离层反射等物理原理,也掌握了天线增益、太阳活动对短波信号的影响等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在多次竞赛中屡获佳绩。无线电通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3年北京暴雨等灾害中,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设备为灾区传递信息,参与救援行动,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担当。这样的精神与意志,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少年无线电爱好者学习和传承。业余无线电精神将继续指引着北大附中青少年无线电爱好者们在未来的学习与赛事实践中,追逐科技之光,探寻“无线”奥秘。期待更多的附中学子加入无线电社团,在这里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参赛同学感想:今年是我与业余无线电结缘的第四个年头,它是一个让我真切感受到学无止境的爱好。曾经看起来神秘无比的摩尔斯电码,如今被我熟练掌握,这是技术层面。人耳听不见的电波却能被机器接受并解译,这是理论层面。另外,刚刚结束的全国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中的一个场面,又让我有新的收获。那是对讲机综合通联的竞赛,我与搭档相距800米进行报文交换。由于其他人的信号压制,竞赛开始的前五分钟我与搭档完全无法取得联系。我相信课堂所学的知识,只有坚持呼叫才有机会,千万不能急躁,最后通过调整天线的极化方向也成功完赛。这种竞赛是对精神的磨炼与技术运用的考察。另外,本次竞赛我们拿下了一个团体第一名。我是在这次组队后才更深刻理解每个团体奖项的来之不易。从组队拉人,到集体练习,再到竞赛0失误,它需要每一位队员的汗水和付出共同凝聚而成。这个团体奖项是给北大附中无线电社团一周年生日的献礼。总而言之,在无线电的学习道路上总能看见新的风景。最后,如果大家有兴趣与我们共同进步,有所收获,欢迎加入北大附中业余无线电社团这个大家庭!——2026届致知书院李铭浩在这个学期的无线电课里,我收获了很多。我原先对于业余无线电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了解,但缺乏实操经验,没能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通联活动之中。在对讲机常规通联赛中,我打开了电台的前置衰减器,增加了电台对信号的选择度,在临近频率的强信号干扰下保持与统练对象的良好交流;在此次对讲机综合通信赛中,搭档距离我有近1公里远,信号衰减严重,并且被周围的手台发出的信号所遮盖。在勉强取得通联后,我与搭档约好换为干扰较小的备用频率,并让他把天线横过来,变为水平极化——这样可以对其他使用垂直极化的干扰信号在天线处产生3dB以上的衰减,并且不影响我与搭档的通信。果然,如此操作之后干扰信号显著降低了。对讲机通信看似非常简单,只需要按住通话键与队友通信即可,但实际操作之后才能体验到问题,并且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短波电台相较对讲机通联范围更大,但同时操作难度也更大。由于短波通信依靠电离层反射,所以其受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城市中短波信号的背景噪音也远高于对讲机使用的UHF频段,可达20dB(折合噪音强度高了100倍)。这些都造成了短波电台使用的困难。在本学期的课上,我实践了短波电台的操作,对一些天线的发射特性(如最大增益方向)等有了体验,并且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城市中常常有来自各种电器的无线电波干扰,通过一学期的体验,我大致找到了干扰源的规律,并在通联时避开干扰源并利用电台中的抑噪功能降低某些种类的噪音。我仍难忘那个周五的晚上,我们用着一部短波电台,一块电池,一副天线与南美洲乌拉圭的业余电台CX5FK不依靠任何中继与基站,直接通联上时的喜悦。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们无线电台通联只交换呼号和信号报告,不就是相当于ping了一下网络上的网站,也没有和别人聊天之类的。这有什么乐趣呢?现在想来,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更加类似于网络工程师,而非单纯的上网者。对于上网者来说,他的乐趣可能在于网上冲浪,在于聊天、看视频。但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克服自然的困难,设备的困难,成功建立通信的一刹那,他就是幸福的。业余电台也是一样。“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因为它们轻而易举,而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我们选择登月》,肯尼迪,1962.9在新的学年,愿大家与我们一起,克服自然的重重困难,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各自的经验,与他人通信,与友台通联,在克服困难中获取幸福。欢迎大家加入北大附中业余无线电社团!——2026届致知书院张洗羽
1 13 1415 16 17 5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