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举行
2024-09-27
2024年9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刘雨龙、副院长曹庆宏,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组长胡俊等出席仪式。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副校长陈亮,副校长秦蕾,校长助理王冰,物理学科长吴跃文,竞赛总教练刘亮,科学教育中心副主任陈清伟,北大附中、北大附小及北大附中集团校师生代表等参加仪式。仪式由北大附中副校长景志国主持。仪式现场刘亮汇报了北大附中物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他追溯了北大附中与北大物理学院在竞赛培养、协同育人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实践背景,并对北大附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进行了系统介绍。刘亮作汇报刘雨龙在致辞中表示,北大物理学院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探索更有效的大中衔接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国家亟需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物理学院与附中成功开展了多次大中衔接实践活动与物理卓越人才交流活动,由附中考入物院的学子也在大学阶段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发展潜能。他表示,本次“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成立将推动北京大学与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在拔尖课程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和教学资源互通等领域的合作与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完善具有北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刘雨龙致辞马玉国指出,培养基础学科卓越人才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要求下强化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储备、推动高新科技发展进步的关键和基础。他表示,北大附中近年来在物理竞赛、高考升学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离不开北大物理学院长期以来对附中物理学科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给予的全方位支持,希望未来双方以示范基地的成立为契机,立足北大附中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发挥大学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优势,加快形成以集团化办学为载体、“小初衔接、初高贯通、大中协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发掘和培育更多对物理学科志趣笃定、具有科研潜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马玉国致辞双方领导上台共同为基地推杆启动,刘雨龙、王亚章为基地揭牌。启动仪式“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成立标志着北京大学“四级火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体系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环节再次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北京市首批“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院和北大附中将充分发挥好双基地联动示范作用,不断探索基于学科兴趣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努力落实大学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学“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参会领导及师生代表合影集团校师生参观北大附中科学与艺术融合展览
北京市第一!北大附中化学竞赛再创佳绩
2024-09-24
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北大附中杯”中,葛沐昊、刘子厚两位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分别以北京市第一名、第八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北京市代表队,即将参加随后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决赛。预祝他们再创佳绩!北京市代表队公示名单与此同时,刘昱廷、任益辰、贺梓钊、李思峣、熊哲夫、金雍翔等同学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北京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北大附中获奖总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祝贺以上获奖同学!在此,感谢北大附中竞赛团队教练,以及附中所有在教学与育人一线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感谢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北大附中的关注与支持!北大附中秉持“尊重兴趣、以赛促学”的竞赛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初高贯通的竞赛课程体系,以教练制和协会制的组织方式组建师生一体化竞赛团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培养,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贡献力量。化学竞赛团队合影(2023年)
光子晶体×颗粒艺术——一场科学与艺术的奇妙碰撞
2024-09-20
科学,逻辑与实证是基石;艺术,感性与创意为内核。当被视为人类文明两翼的二者相对话、相碰撞、相融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赋予彼此什么样的全新视角与表达?科技大厅主展厅近日,北大附中科学教育中心联合树人学院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在科技大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艺术作品展,让同学们以“艺术之眼”看见“科学之美”,用理性而浪漫的方式开启一段奇妙的科普之旅。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亮点来自北大附中颗粒艺术工作室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合作的“光子晶体”主题系列作品。部分作品细节2020年11月,由附中师生共创、致敬袁隆平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的颗粒艺术作品《衣食无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苏萌教授和杨明副教授随即与指导教师王楠取得了联系。怀着“把技术做成艺术”的愿景,其团队创作了《沉浸式光子晶体装置》、《蝴蝶风暴》、《彩微系列》、《光晶语言》等作品,并于2023年3月—2024年9月在北京、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深圳等地举办了全国巡展,吸引了近百万人到场观摩。《沉浸式光子晶体装置》光子晶体材料源于大自然的启发,通过微纳结构周期性排列产生色彩,颠覆了传统颜料的吸收成色原理,具有虹彩光泽的特殊视觉效果。本作品艺术性地体现了光子晶体与光的相互作用,作品约为真实光子晶体材料的100,000,000,000,000,000倍。大约相当于地球与这件作品的大小比例。本次“光子晶体”主题系列作品走进北大附中,是科学教育与校园美育相融合的一次新尝试,希望通过美学的表达向中学生更加生动地科普科技前沿领域的新成就、新知识,让同学们了解科学、爱上科学,在心中埋下科学研究的种子。2024年9月19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教授莅临北大附中,与马玉国校长共同为“光子晶体”主题展览揭幕。宋延林教授和马玉国校长为展览揭幕宋延林教授参观了展出的颗粒艺术作品与同学们的科创成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参观结束后,他为北大附中化学、物理、技术、艺术教师带来了光子晶体纳米颗粒科普讲座,详细介绍了光子晶体的形成原理、应用前景以及在绿色印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宋教授的精彩讲座,老师们对光子晶体这一前沿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未来开展多学科跨界融合创新充满了期待。宋教授参观展览并为附中师生科普“光子晶体”在本次活动中,还有许多来自颗粒艺术工作室的创意作品等待老师和同学们来“打卡”体验——由上千个骰子组成的巨幅图像《衣食无忧》,利用生物组废弃的近2万支试管、历时18个月制作的第一个基因图作品《生命的螺旋》,采用3×3魔方拼组而成、正反两面分别呈现鲁迅先生和北京大学校徽的魔方画《常为新》……欢迎同学们前来参观,亲身体验这一科学与艺术相交融、相共鸣的视觉享宴,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更多精彩等你来探秘!在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北大附中科学教育中心将继续统筹好全校科学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节、科技周、科技竞赛等趣味科普活动,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课程,推动专家学者进校访问交流,为同学们走进大学与企业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新学期启航!带你走进北大附中的课堂
2024-09-14
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元培学院“开学第一课”专家讲座成功举办
2024-09-14
2024年9月5日,北大附中元培学院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高等学校文学教材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杨虎老师,为元培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学第一课”。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出席活动。元培学院高一年级赵一然、张雅琳两位同学担任活动主持。杨老师以“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为题,从北京大学的历史谈起,讲述了北大在悠久的发展进程中一脉相承的历史使命与家国情怀,以及各学部和院系的沿革变迁。他谈道,校园中古园林的遗存是北京大学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它们奠定了燕园建筑的格局及风格的基础;同时,古园林园主的特殊身份也使这些景致有了特殊的文化意蕴,与北大师生“为国求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志向和期许相辅相成。接着,杨老师以“一塔湖图”四个字生动概括了北京大学博雅塔和未名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博雅塔象征博学雅致、德才兼备的人才特质,未名湖则勉励学子们淡泊明志、波澜不惊。他将北大人文精神的核心概括为“外未名而内博雅”——不注重、不追求外在的修饰、地位和名气,兼容并包,淡泊明志,沉潜治学,谦逊低调,就是“外未名”的风度;而在抱负、学问、品行、精神方面,却胸怀天下,耿介伟岸,特立独行,锐意进取,则为“内博雅”的气量。讲座的最后,杨老师向在场师生送出了诚挚的祝福:“人生如博雅塔一般峥嵘挺拔,像未名湖一般博大灵秀!努力成为‘外未名而内博雅’的北大人!”同学们认真聆听杨老师的讲座,结束后向杨老师积极提问,与他就讲座内容深入交流。学生代表还为杨虎老师送上了学校纪念版玩偶,以感谢杨老师为大家带来的这一堂底蕴深厚又振奋人心的“开学第一课”。同学们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已慢慢步入正轨。除了杨虎老师的精彩讲座,元培学院还组织了“开学第一课”听评课活动,学院各学科组充分研讨、精心准备,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们设计了一系列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学期起始课。校领导、学科长、各学科教师等纷纷走进起始课的课堂,从多个维度对课堂设计、实施情况与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记录与评估,并利用学院座谈会、年级组会、学科组会等契机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为上好新学年的每一课打好基础。
1 11 1213 14 15 5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