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初中男篮夺得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初中男子组冠军
2024-07-12
在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的激烈角逐中,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以61:57的比分战胜首师附中,荣获本届联赛的冠军。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北大附中篮球队的实力,也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届联赛自开赛以来,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状态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练组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刻苦训练,不断提升个人技术和团队战术水平。在小组赛阶段,他们以全胜的战绩晋级,为后续的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淘汰赛阶段,北大附中篮球队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每一场比赛都是对队员体能、技术和心理的全面考验。在半决赛中,他们遭遇了实力强劲的对手,但队员们凭借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发挥,成功晋级决赛。决赛当天,两支队伍都是北京市中学篮球界的佼佼者,比赛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首节比赛,双方你来我往,比分紧咬。北大附中队员们凭借精准的投篮和严密的防守,逐渐建立起领先优势。随着比赛的深入,首师附中也不甘示弱,多次发起反击,试图扭转局势。但北大附中队员们始终保持冷静,他们在教练的战术布置下,不断调整策略,稳扎稳打。关键时刻,北大附中的核心球员发挥出色,连续得分,为球队锁定胜局。最终,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以61:57的比分战胜首师附中,夺得冠军。这一刻,队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的胜利,不仅是他们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成果的体现。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体育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训练资源和良好的竞技平台。此次夺冠,将进一步激励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展望未来,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将继续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学校争光,为篮球事业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北大附中初中男子篮球队的夺冠,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大附中将继续在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北大附中语文组专家讲座成功举办
2024-07-11
2024年7月5日,北大附中语文组专家讲座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文学遗产》杂志编辑马昕为北大附中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讲座。北大附中行知学院高一年级语文教师王悦主持讲座,马昕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马昕老师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等篇目,提纲挈领地指出:同学们学习古文,要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传统经典与古代文化的真正仰慕与喜爱应当是在走进与细看后生成的,于历史沧桑和文化重量之外,不妨以平常心看待经典、阅读经典、思辨经典。紧接着,马昕老师以《出师表》为例进行剖析,将其喻为古代奏表文章中的一朵“奇葩”。马昕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出师表》作为一篇上呈君主的政治文书,是否遵从一般的政治规则?是否符合应用文的得体要求?其中疑点一在于:文中13次提及“先帝”,是何意图?当我们将《出师表》置于还原后的政治文本生态中看,诸葛亮在文中反复提及先帝,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以先帝遗志凝聚北伐共识,坚定北伐决心;2.以光大先帝遗德为理由,对后主展开规诫;3.在人事任用问题上剥离后主的自主权;4.强调自己的政治资历与道德资本;5.暗示后主先帝临崩所寄之大事。马昕老师接着提出了《出师表》中的疑点之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两句话,是何含义?马昕老师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局势,认为“宫中”指皇宫之中,而“府中”指诸葛亮所居丞相府,而“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表述已然将丞相的地位与君主的地位等同。《出师表》作为一篇表文,侵犯君主权力,动摇君主权威,并不能成为历代奏表文章的应用性范本,但仍然能成为文学经典,实则基于更深刻的原因。从政治运作的一般情理来看,臣子上表,对君言事,应当公事公办,个人私情的表达空间着实有限,甚至应当刻意回避。但《出师表》中言及自己与先帝的私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常以驱驰。”甚至将自己明知希望渺茫却仍然坚持北伐的动机,诉诸“报先帝”三字以当年的君臣相知之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在与专制君主打交道的过程中,真诚是最为稀缺的资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直言不讳地为后主安排宫中、营中所应咨询之人,以家中长辈的口吻告诫后主“不宜妾的菲薄,引喻失义”,不避政治忌讳地直言快语,可谓毫不设防、真率赤诚。《出师表》的经典化,主要归功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文选》收录的19篇表文多数都在政治文本中蕴含“不合时宜”的真情与温情。这与萧统个人的性格和理想密不可分。《梁书·昭明太子传》载:“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共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萧统理想中的政治生态就是能在冷酷无情的政治博弈中容纳温情与真诚。马昕老师由对《出师表》的深入剖析进而启发同学们思考:我们值得反思,文学的经典是不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范本?《出师表》这种真诚的沟通方式是以何种条件为基础的?诸葛亮对蜀后主的沟通方式具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与意义吗?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处职场、官场等竞争环境中,难免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博弈”,我们又当持何种态度呢?当今所谓“00后整顿职场”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如果你是蜀后主,看到这样一篇《出师表》,会作何感想?有何动作?你会比蜀后主做得更好吗?随后,马昕老师引出“古文名篇的批判性阅读方法”这一论题。依靠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揣摩历史现场与文章当事人的处境、心态,做到“以今鉴古”。“以今鉴古”与“以古鉴今”相结合,以古今相通之理获得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领悟。一篇文章能够成为文学经典,首先是因为其具备充足的文学价值,但文学价值不代表思想价值,也不代表认知正确。我们以批判性眼光和理性思维重审古代文章名作,往往能得出反向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须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古人与古文。马昕老师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阐释了历史中传奇故事的非理性特征。在和氏璧故事中,蔺相如的计谋其实并非完美无瑕:假如他假意为泰王指示和氏璧瑕疵时,没能顺利夺回玉璧并迅速跑到宫殿立柱之下,那么他接下来的辞令与谋略就完全无法施展;假如在商相如夺走和氏璧之后,秦王其实并没有那么看重玉璧的安全,而直接野蛮地杀掉蔺相如,那么这件事就只是漫长历史上一段充满滑稽色彩的小插曲而已;假如蔺相如的随从没能成功穿越秦国境内的重重关卡,未能从“径道”逃回赵国的话,那么反而是将和氏璧直接送到秦人手中了。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司马迁着力强调蔺相如如何以智谋战胜秦国,但这所谓的智谋却又着实是漏洞百出,真正促成此事的,似乎更多的是勇气和运气。假设将这番计谋复制一次,恐怕未必还会成功。司马迁真正在乎的,显然不是这些计谋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的参考价值,而是相如身上的那股魄力。蔺相如为了成功实现人生逆袭,就只能赌上自己一条性命,权且用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计谋勉强一试。成了,他便能青云直上;败了,也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赌徒一般的行为是传奇之人所做的传奇之事。这与《史记》的纪传风格有关:其大多记录自春秋以来政治人物的道德崩坏,以及各类狞恶小人建立的功勋。司马迁喜好倜傥非常之人,这样的人凭借运气与勇气建大功,成大名,更使得历史叙事充满张力。马昕老师继而以对《劝学》篇的重新解读为例,阐述古文中论说类文章可以引入的辩证批判思维,尤其是对议论文的理解,更需要细致审查论证的逻辑性与科学性。马昕老师认为,《劝学》是一篇由比喻构成的“新经典”。比喻修辞在论说文中的作用是使复杂、抽象的哲理变得简单、形象,便于对方理解和接受,但却不能用来论证任何道理。比喻修辞的主要功能有四:一是在将复杂的政治哲理简单化的过程中,比喻可使核心逻辑得到凸显,使问题的主要矛盾被揭示得更加明白,同时也使那些枝蔓和细节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二是作为喻体的生活化事物有更大的夸张余地,形成“漫画效果”,产生更强烈的逻辑冲击力,劝服效果胜过对抽象哲理的直接述说;三是将不便直言之事隐晦、委婉地表达出来;四是提升文采,增强文章的迷惑性与煽动性。但是,比喻论证法在逻辑上的根本缺陷是:喻体的选择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一旦更换喻体,本体的观点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逆转,使论证沦为诡辩。因此,《劝学》篇的满幅比喻,实则在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倒置了论说文的写作本质。《六国论》作为透视思维的典范之作,是马昕老师举出的另一篇古代论说文的释例。苏洵在《六国论》中揭示了秦与六国势力消长的关键“固不在战”。当时虽称战国,但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各国之间的博弈还发生在战争之外的外交场合,而六国因君王软弱无能而割让的土地,远多于战争本身之所失。苏洵借此讽刺宋真宗以来对辽关系中的求和路线。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表象的欺骗性,呈现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给读者带来醒醐灌顶的收获感,这就构成了议论文独具的魅力。《六国论》前半部分是其主体,先解释了韩、魏、楚等国苟且畏葸的做法;后半部分则专门解释曾一力主战的齐、燕、赵为何也会覆亡,苏洵的解释是“用武而不终”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为应对可能的辩驳质疑而主动补充论证,使略显简单的中心论点得到弥合,不至于被诟病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苏洵对六国君主的妥协心理进行挖掘与刻画,力图在心理层面为其荒诞的行为做出解释。这种心理包括六国后世君主对其祖先创业之艰辛存在疏离感,因此对国土缺乏爱惜之意,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而秦国历代皆有扩张功业,秦国后世君王多属开拓之主,因此与六国君主的心态形成巨大差异,这些也都体现在外交态度上。六国君主的心理还包括苟且求活的心态,即不敢于直面战争的风险,而宁可将问题遗留下来,即所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从心理层面完成深刻论证。马昕老师进一步谈到,议论文中事例的意义是什么?事例实际很难直接论证一个观点,除了便于读者理解一个复杂抽象的道理外,多样的事例,便于我们了解万事万物丰富的“可能性”,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讲座结束后,全场师生对马昕老师的精彩演说报以热烈掌声,北大附中行知学院高一年级语文组首席李晓蓉老师为马昕教授献花。同学们也就马昕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提问。高一年级部分同学携带马昕教授著作《高中文言文脉络梳理与对策精讲》现场签书。北大附中语文组学科长张明老师、语文组部分教师成员及实习生、高一年级学生代表与马昕老师合影留念。撰稿:李晓蓉、薄艺、耿明霞(实习生)摄影:吕逸伦
体验AI药物研发 感受创新技术力量——北大附中师生赴北大化学学院参访学习
2024-07-09
北京大学—北大附中大中贯通课程《生命的化学》是一门贯通大学与中学资源和理念、以发展中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以生物学和化学为核心学科,在本轮课程实践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了项目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模拟真实的药物设计,为学生搭建了“生物学+化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跨学科学习框架,帮助学生发展科学与技术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素养的领军人才。在《生命的化学》课堂上,附中同学们模拟了药物设计的主要过程,自主选择了病原体,绘制了其生活史并选择了潜在药物靶分子,使用PDB或AlphaFold获取了靶蛋白结构,筛选了潜在药物分子。为了进一步对潜在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体验AI技术带给药物研发领域的变革,《生命的化学》课程师生一行来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I药物研发实验室进行了参访学习。行前,化学学院来鲁华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裴剑锋研究员与北大附中任课教师唐灵芳等一起为同学们设计了详细的参访方案,并带领多名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做了精心准备。参访过程中,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热情投入地为同学们介绍了AI药物研发原理,并指导同学们分组进行了AI药物设计实践。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指导同学们分组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化学学院孙琦副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概况以及实验环境。裴剑锋老师和博士生助教李亦博为同学们讲解了AI药物研发的价值、原理与实践方法。通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AI可以显著缩短药物筛选和优化的时间、加快新药上市速度;同时,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AI可以减少实验研发失败的风险。孙琦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实验室的研究概况及实验环境裴剑锋老师与博士生助教为同学们讲解AI药物研发的价值、原理与实践方法博士生助教解答附中同学的提问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每组由两位博士生助教指导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同学们使用NextChat等AI工具辅助选择潜在药物靶点;使用由来鲁华教授和裴剑锋老师实验室开发的CavityPlus等AI工具对靶蛋白进行结构域分析;使用逆合成平台ASKCOS体验化学小分子药物的合成路线设计与自动化合成。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实践,同学们意犹未尽,收获满满。同学们分组进行AI药物设计实践在后续的《生物的化学》大中贯通课程中,北大化学学院博士生助教彭陆鑫还将来到北大附中课堂,继续指导同学们使用相关软件对筛选的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希望本次以AI药物研发为主题的参访学习能在同学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指引他们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裴剑锋老师及团队成员与附中师生合影留念以下是同学们的参访感想:北大化院的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用人工智能设计药物,我们也在《生命的化学》课上做过类似的探讨与实践。但是,今天我们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的使用。整个过程我们所有人都乐在其中,不断汲取着新知。本次活动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进步如此迅速,人工智能登上了科技大舞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炯炯有神,那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这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我们心怀敬畏与景仰之情,由衷的感谢北京大学化学院给予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切身体验科技的力量。——王君陶在参观北大化院实验室的时候,两位学长展示了自主研发机器编程程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移液操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AI药物研发实践环节,我们回忆着曾在《生命的化学》课堂上进行的有关探讨和实践,纷纷跃跃欲试。首先,我们一步步学习了新药的设计与产生:从表达出蛋白序列、预测其结构,到活性口袋的搜寻、虚拟筛选的进行,再到交互式逆合成、分子对接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唯有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新药才会获得它的生命。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操作电脑。在学长们的指导下,经过层层程序筛选,设计出了几款先导化合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药物研发方面,AI是否已成为出力巨大、济世救民的“英雄”?——高佳怡6月21号,我们在北大化院将新学到的内容与《生命的化学》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开展了“AI药物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后半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先通过AI寻找病原体上的靶标,然后模拟出能与靶标结合的药物分子。最后我们再通过ASKCOS模拟出可能的合成路径。我们在裴老师团队成员的带领下亲自动手设计了一款药物。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和AI的无限可能。我不仅对化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凯荃
【图片周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九周新闻回顾
2024-07-08
016月29日晚,一场由北京大学剧社、北大附中戏剧社、北大附小和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的同学们共同带来的文化艺术活动——“爱上戏剧”演出交流会在北大附中黑匣子剧场精彩上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其凤,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王添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执行校长潘东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杰,北京大学团委宣调部部长李和君等参加活动。北大附中戏剧社的同学们在《打野鸭》的经典演绎中,用一场场创新与传统交织的戏剧篇章,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无尽探索和对未来的勇敢憧憬,每一幕都是青春智慧的火花四溅。02为进一步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有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4年7月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北大附中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暨中层干部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由党委书记王亚章讲授“学纪知纪强党性明纪守纪勇担当”专题党课。学校党政班子成员、党委会成员、各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参会学习。会议由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主持。037月5日下午,语文学科组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昕老师为附中师生作“‘平视’经典——古文名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专题讲座。马昕老师结合自身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和教材审稿经验,从具体名篇案例出发,向同学们讲解了文言文的脉络梳理与解题对策,带领同学们深入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恢弘史观与其深厚的文学艺术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收获满满的讲座。
悠悠芳草,青春盛放——北大附中舞蹈团参加2024北京市“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举...
2024-07-02
近日,北大附中舞蹈团被选拔参加了北京市2024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举办了舞蹈团专场演出《盛放》。本次专场演出是由章程老师、范蕊老师、贝松阳老师带领北大附中本部舞蹈团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舞蹈团共同呈现。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和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周磊和在场师生共同观看了舞蹈团专场演出。杨薏璇副书记还为专场做了导聆主持,介绍了北大附中舞蹈团及专场特色。专场以“盛放”为主题,寓意着学生们如花儿一般,在青春的岁月里盛情绽放。整场演出多舞种汇聚,既有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舞,又有体现多彩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舞蹈,还有表达深层内心情感的现、当代舞。演出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初绽”,第二篇章“盎然”,第三篇章“似锦”,以及尾声“永续”。杨薏璇副书记作导聆第一篇章:初绽以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为开篇,展现青春初绽的美好与纯真《石榴花开》《陶醉了》第二篇章:盎然以现当代舞的形式,聚焦当代中学生向内自我思考以及向外积极探索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面貌《看见明天》《其实我》第三篇章:似锦汇聚了多舞种作品,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亦诠释了青春的多彩与绚烂《唐印》《鼓韵欢歌》《希格希日》尾声:永续一首《毕业歌》讲述了每一位同学从初入附中到毕业离别的美好时光难忘的青葱岁月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着每一代附中人勇敢前行最后,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老师及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周磊老师与舞蹈团师生合影留念。除此之外,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也组织了师生共同观摩演出,学生们纷纷就专场演出写出了深刻的感想,给予了专场演出很高的评价。图片: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记录者电影社、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小学部特别鸣谢: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小学部、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1 15 1617 18 19 5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