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东西方的人文社会观察——附中法国交流研学项目精彩回顾
2023-10-20
2023年10月9日,北大附中“法国人文社会研学项目”研学团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圆满完成研学旅行。此行中,以多元化学习方式,同学们带着人文社科学科的眼光,理解法国社会制度、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在卢浮宫、奥塞博物馆等世界级艺术殿堂中探寻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思考历史文化变迁给当代法国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在与学伴的交游共学中,思考东西方教育和人文思想的相似与差异,亲身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本次研究性学习由北大附中政治组的老师们精心设计,引导同学们从“人文学科”和“人文社会”的双重视角走进法国,从社会制度与家庭生活观察访谈,到高中教育与哲学课程探究,再到历史文化名胜探察,展开了一段法国高中教育与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深度体验。研学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即行前先导学习及学伴交流,实地探查及自主探究学习。【行前先导学习及学伴交流】9月14日,学科组邀请到北京大学历史系法国思想史专业的曹蜀阳同学,为法国研学项目同学,并及面向全校对法国思想和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做了题为《巴黎:历史所系之场》的公开讲座。9月21日,学科组邀请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庞亮教授为法国研学项目同学,并及面向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同学做了题为《什么是政治哲学》的公开讲座。两场讲座从法国思想史、文化史及政治哲学史的角度为同学们做了丰富精彩的专题介绍,极大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大家对法国人文社会的探索动力。早在本学年开始之初,在外事老师徐宏老师和法国方RenéCassin中学尚鹿老师的支持下,项目同学与对方高中同学基于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结成一对一笔友,进行线上的交流与学习。对异国朋友见面的期待,为同学们的出访注入了更多的热情。9月29日至10月9日,同学们抵达法国巴黎RenéCassin中学,虽是晚上,但笔友和他们的接待家庭仍然在热情等待,经过简单的见面会,同学们进入法国家庭之中,展开与笔友同行的生活与学习。主题视角下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项目始终。从以下三个维度,同学们进行了自主探究,最终呈现多样化的深度思考,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与温暖。探究一瞥【实地探查】(一)社会制度与家庭观察法国社会比较基础的活动单位是“市镇”。它在制度上与我国的“省-县-乡”三级制中的“乡”级相对应,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像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社区”。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参观了他们各自所住的小镇,每个小镇的功能大体类似:有基层的政府机构(即“镇长”)、固定位置的小规模市场(大多是流动摆摊的贩卖形式,商品内容基本是水果、奶酪、海鲜、服饰等等),当然还有错落相间的房屋和大片的湖泊绿地。小镇比“社区”多了行政和自治的功能,与“街道”相比则多了一些生活气息。市镇的市长因其所辖的范围较小,因此也深度参与到市镇的教育、建设等日常活动中。法国团师生同Arpajon市市长及ReneCassin中学师生合影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法国的国民议会制度同样值得同学们进行探究。师生们参观了国民议会众议院,受到了AlexisIZARD议员的热情接待。议员为大家介绍了众议院的构成与法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同学们就制度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法国团师生与议员在国民议会合影住在同一个小镇中的法国高中生,和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中国高中生,他们之间的往来程度基本是类似的。他们都有一层因地缘而产生的邻居关系,整个家庭也会因此产生更多来往。同学们的住家基本分布在不同的小镇,但在研学访问期间,法国家长把两对伙伴一起接回小镇的事情也常常可以见到。我们的同学在homestay期间亲身感受了小镇型的生活模式,更能体会到其中细微且重要的不同,我想这可以对我们理解法国人文社会起到很大帮助。法国的家庭是很少搬家的,他们大多从出生起就住在这栋房子、这个小镇里,周边邻里都非常熟悉。我国社会像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注重亲疏远近和社交往来。当然,在法国这里,哪怕是压根没见过面的人也会同来自东方的陌生面孔微笑和点头。这更像一种习惯性和礼节性的尊重。当我问法国小伙伴,到这样的社会是不是一个“熟人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不是。小镇居民自发形成了一种各自舒适、各自独立的社交生活界限。这使他们既保有充分的自由和隐私,也拥有健康包容的社会关系。同学们无不深深感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情、尊重与关怀。此行当中,同学们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家庭生活。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与一家人共同生活,虽不足以了解透彻,但也产生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家有四个人:父母和两个女儿,我们喜欢一起分享美好时刻;我们还有大家庭(表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等)。家庭很重要,有文化价值观,如尊重、分享、互助。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不论年龄。”(杨舒婕采访)“又一个使我感受强烈的点是,他们家人之间的区别感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庭具有几乎平等的关系。从具体现象来看,我们住家的每个人都会在饭后主动收集别人的盘子放入洗碗机,这足以体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并且,他们互相的沟通氛围是非常和谐的,”(刘润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法国家庭的相处模式已大概可以显现:那就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组织,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作为人本身而非任何其他事物的重要。这个人仅仅意味着这个人,而非家庭的经济供给者、秩序维持者、规矩设立者、被动顺从者等等角色。每个人(除了孩子较少之外)都承担基本的家庭责任,洗衣做饭不是任何人的分内之事。“他们的家庭关系都很好,大家相处的都比较平等,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中父母都占主导地位,我们成长在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中,被保护的很好,但有时也会因此缺乏一些独立思考和行动,导致了某种不自信。”(陈润羽)我们发现,法国家庭每个成员的隐私空间都非常明晰,大家都将彼此视为独立的个体,自我的角色优先于家庭角色。并且很少能见到三代以上共同居住,而大多是以夫妻为家庭主轴,加上他们所生育的孩子。这些追求自由、平等和多样性的文化,使得人们在追求个性和创造力方面更加自信。追求个性又具有包容性的状态构成了法国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这与我们的家庭文化是既有别也相似的。(二)高中教育探究1.教育理念和目标在教育方面,法国的教育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让他们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成长。这也是因为完成Bac考试(法国高考)后,可以报考任意学校,对于能否被录取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生撰写的个人简历,每个考生提交十所志愿,校方会根据需要查询学生Bac成绩。考试制度鼓励着学生的多元发展。(严一凡)校园一刻2.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我们在与法国伙伴一起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法国高中的教学与附中的相似之处。学校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和互动,鼓励自主探索和思考。课程设置灵活,支持学生根据兴趣选课。高中阶段,10年级必修科目为历史、体育、法语、英语、第三语言和科学;同时学习三个“specialtycourse”(和我们的选科有点相似,后面成为选修课)。11年级时,课程提升难度,同时需要学三门选修课12年级时,学生不再学法语,进行哲学学习;同时三门选修课留下两门继续学习。选修课包含了:1.历史地理和地理政治2.人文、哲学和文学,3.外语、外国文学和文化,4.数学,5.物理、化学,6.生命科学,7.经济学和社会科学,8.工程学,9.生态学:土地管理等,10.计算机科学,11.艺术:电影、舞蹈、艺术史、音乐、戏剧、装置艺术和造型艺术,12.文学,语言和古代文化,13.体育等(田璟秋)。3.学生参与度和教学环境在法国的课堂上,老师倡导学生自主性和参与度,注重学生思辨和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在课堂上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而中国的教学环境较为严谨,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学习,课堂氛围较为正式,课堂进度以及课程效率会更高。在学校体验日中,我们上了法国哲学课。不过我的伙伴是基督徒,所以他从小到大的世界观都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因此有很多他们哲学课上讲授的内容无法接受。我认为法国哲学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清晰和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强调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有用,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价值。哲学课程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目标。这有助于个人成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目标,并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哲学与文化、历史和社会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促进跨文化理解。法国高中阶段会开始一门名为“SES”的课程(Scienceéconomiquesociale),是与经济学联系紧密的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调查数据,结合涂尔干等法国社会学家的理论和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现象,引发思考。项目同学在上SES课程哲学课程项目同学在上击剑课程法国老师帮助同学穿击剑服同学们也体验了法国的击剑课程,不少同学在附中上过击剑课,来到这里的课堂,也是如鱼得水,也更加深入体会击剑利益与运动精神。两国同学在书法课上共同书写“海内存知己”、“中法友好”(三)历史文化名胜探察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是由废弃的火车站改造而成,上端是由玻璃搭成的透明天棚,予人以豁然开朗的通透感,走进中庭仰头观察,便可以看见澄澈的天空,让人全身心放松,进而沉浸式观展。馆内有大量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派主义等流派大师的传奇之作。由于作品过多,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全部浏览,所以便会找准那些经典的作品,有目的性的进行参观。梵高、莫奈这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近距离的观看体验被艺术家的细节处理震撼,震撼之余便是赞叹。“与描绘维纳斯、阿波罗或耶稣的经典油画不同,德加《蓝色舞者》选择了芭蕾舞演员作为主体,并描绘日常场景而不是演出中的场景,向我们展现了舞者生活的新视角。德加一直强调在现场绘画主题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传达主题的运动和情感,就像他对一节舞蹈课或着几个蓝色舞者的描绘一样。德加不羞于展示舞者生活背后的场景,以独特的技巧运用使观者的目光久久逗留。小伙伴Lara和Mathilde都很喜欢这幅作品。Mathilde尤其欣赏德加对于色彩的运用,Lara觉得更有趣的是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正是这点启发了我以新的视角去看待这幅作品:这幅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德加不羞于展示他所知的,而是将这些画面展现给一百多年后的观众。也正是这种勇气,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看到当时法国社会另一面。(田璟秋)参观路上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宫内的艺术品收藏颇丰(达40万件以上),但真正给大众展出的只是仅少的部分,世界著名的作品《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土耳其浴室》《蒙娜丽莎》都在卢浮宫展出。准备参观的同学们《蒙娜丽莎》的展出位置在卢浮宫里很靠里面,也许是人们想让游客在寻找这幅名画的路上欣赏一些并不是很著名的作品。我们一行人问东问西,最后终于找到展出位置,进入房间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看见,看见右侧密密麻麻的队伍才恍然大悟般地加入,经过漫长且拥挤的排队,终于挤到了最前面。和《蒙娜丽莎》对视的那几秒,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没有了队伍的嘈杂。“《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她具有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不是做作,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刘润泽)“《胜利女神》作为法国卢浮宫的一部分,反映了法国文化中对艺术和历史的珍视。它代表了对胜利、荣誉和美的追求,也反映着古代希腊文化的浸润,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它强调了古代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张嘉睿)“现在卢浮宫对青少年免费开放,这足以证明了法国政府对文化和历史在大众中的传承的重视。”(查羽洋)可见,法国对于新一辈青年的文化教育很是充足,这点与我国是相通的。乘坐火车的路上也在探讨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巴黎著名的宫殿之一,是欧洲最宏大、最华丽的宫殿,位于巴黎的西南郊外。“凡尔赛宫见证了太阳王时期的繁华,也经历了大革命的巨大变革,可以说是一个见证了法国历史的建筑”(严一凡),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在这里修建宫殿,直至1789年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当中被处死,在此期间凡尔赛宫一直作为国王的寝宫。1833年路易·菲利普国王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从此,凡尔赛宫有了它新的职责。凡尔赛宫也见证了很多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战胜国在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结缔了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重要条约也标志着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正式结束,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也让剑桥宫的镜子大厅成为了国际和平的见证者。”凡尔赛宫是古典主义建筑,外部轮廓整齐,庄重雄伟;内部富于艺术魅力,富丽精美。正宫前方还有着“法兰西式”的大花园,极其讲究对称和几和图形化,造型有洗净心灵之感,美不胜收。花园中修建的音乐喷泉,是高雅的艺术品,也是曾经贵族炫耀的资本。凡尔赛宫花园前合影路上搭肩一起歌唱的小伙伴们参观间隙同学们将小礼物赠与法方的带队老师们,感谢她们的陪伴我们与法国伙伴一同参观的凡尔赛宫,同行的法国伙伴为我们时不时讲解这些房间,他们每年都会来这里参观,每次只仔细参观一小部分,深入了解,因为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实在太大了!【结语】在法国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十分感谢接待家庭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帮助,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特别的体验,在研学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我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结交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新朋友。这些经历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段人文社会之旅让我学会尊重并欣赏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通过了解研究他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我们拓宽了视野,更对自己的文化更加理解并感到自豪,在交流中努力做好我们这代人的传承和发展。短短的时间,同学们与家庭的感情密不可分,中法双方的老师的情谊也更加深厚,分别令人感动落泪,也让大家更加期待明年春天法国同学的到来。中法友谊之旅,深厚绵长,未完待续。(文字,除引用标注外,来自孙艺玮张嘉睿陈润羽张玉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