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仰碱业巨擘精神 展科学教育新篇——北大附中化学组与北大化院师生参访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化学学科组 时间:2024-01-24

       2024年1月16日,北大附中化学组教师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一行前往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联合制碱法”的诞生地——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访学,追寻化工先辈的奋斗足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续写“科研报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新篇章。

第一部分:身临其境 致敬先辈——参观碱厂历史纪念馆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称永利碱厂,是由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世界著名科学家侯德榜、爱国企业家李烛尘和陈调甫、孙学悟等我国近代化工先驱于1914年创建的久大精盐厂和1917年创建的永利碱厂发展而成,与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兄弟企业,并称为“永久黄”团体。是我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中国制碱工业的摇篮和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的诞生地,现为天津市和全国化工行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团体成立初期,由范先生手订、侯先生手书的“四大团体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将永远闪耀在每一位为民族工业兴旺图强做出贡献的“永利人”心间。“永久黄”团体依靠共同的信念、团体的力量,不仅成就了中国化工领域酸、碱两翼齐飞,而且创造了科研成果、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延续了“永久黄”团体百年殊荣。

范先生手订、侯先生手书“四大信条”

       附中化学组教师与北大化院师生在永利碱厂相关负责人的引导和讲解下,了解了作为“中国制碱工业摇篮”的永利碱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透过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体会到了范先生、侯先生等化工先辈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被他们艰苦卓绝、勇开先河、实业兴邦、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深深触动。

第二部分:励志图新 共谱华章——与永利专家举办专题座谈

碱厂专家自左到右:王颖楠部长、黄金旺常厂长,吕健书记,谢智勇博士,王晓松硕士

       秦蕾老师在致辞中对范先生、侯先生等碱业巨擘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为国家和民族在经营管理、团队文化等诸多领域创造的宝贵财富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她强调,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究欲、提高科学育人质量是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着力点。她希望师生未来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为成就科技强国梦同心协力、拼搏奋进,也期待未来永利碱厂的一线专家们能走进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与师生深入交流,激励更多在基础学科志趣笃定的优秀学子未来投身祖国的化工行业。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健对北大化院师生和北大附中化学组教师的到访表达了由衷的欢迎。吕部长回溯了1924年北大师生来永利碱厂访学的那段历史,他表示,值此百年之际,北大及附中师生的来访有着特殊的意义,彰显了碱厂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谱华章的决心。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北大和附中师生走进永利厂区,感悟化工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了解公司紧跟时代脚步、不断突破的各项发展举措,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子投身化工行业,并肩奋进新时代!

       之后的深入交流中,永利专家们不忘先辈“创新是最好的保密方法”的教诲,毫无保留地回答了师生们对生产技术细节的每一个问题,为附中化学教师更好地深挖和呈现侯氏制碱法的教学设计与教育价值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师生们深深感受到书本理论与实验室真实操作在化学原理、化学反应与化工生成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了解到气候、场地、设备等现实要素差异对实际生产的影响,看到了永利人在响应“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口号背后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近2个小时的座谈在热烈的交流互动中渐入尾声,参访师生代表纷纷表示,要秉承先辈的教诲,学习永利人的精神,不忘初心,坚持做到“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和“国家需要哪个领域的人才,我们就扎根哪个领域的研究”!

第三部分:感先辈报国情怀 立当代创新之志——参访感想节选

北大化院 贺静远同学:

       从中学时代,我便听闻永利化工这个光辉的名字——侯德榜博士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在这座工厂里大展身手,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做大做强。此次参访在回顾侯博士"弃革从碱"的创新故事之余,我了解到推动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我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那个时代,各位有识之士与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富强的共同理想相遇相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发展,展现出了中国工业人的硬脊梁。

在与各位专家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化学与化工之间的距离之远。实验室里诞生一项新发现固然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可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业才能真正做到利国利民。我也即将开始科研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对人们有意义、有用处的科研。此外,在交流中技术人员提到工厂目前合成氨装置等大型设备仍然依赖国外技术,这让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正如吕部长所说:"不断创新是最好的保密方法。"真正实现工业的腾飞,关键技术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将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定当以他们为榜样,时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紧密结合,为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化院 鞠睿杰同学:

       在与专家和师生们的座谈中,我深入体会到了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具体意义和重要性。专家们强调,当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应该继承和发扬范先生等先辈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实业的发展,实现更多从零到一的突破,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永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前瞻性的眼光、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持续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地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作为当代北大化院的青年学子,我们当以范旭东、侯徳榜先生等前辈为榜样,以永利厂的历史为明镜,坚定爱国为民、实业利民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附中 周世杰老师:

       我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认知曾非常浅薄地停留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上很多年,而这个80余年前开发的工艺却在短时间之内两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一次是学科上的,另一次则是精神上的。这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科与业务上的钻研是无止境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完成侯氏制碱法公开课这一挑战后,我终于能够实地更深层次地学习以范旭东、侯德榜先生为首的中国第一代化工人为国奋斗的故事。

       与碱厂专家的座谈交流环节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化工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也第一次认识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还有着巨大的鸿沟。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我们需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应该知道,国家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在哪个领域他们将奉献青春。老一代化工人为国奋斗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一定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北大附中 靳豪老师:

       步入这座渤海之滨的百年民族化工企业,唯有震撼和感动。

       一百多年前,世界各国纷争不断、物资短缺,以范旭东先生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们以实业救国为信条,克服资金与技术的重重困难,先后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盐场和碱厂,从此不再看洋人脸色,这是何等惊人的勇气!侯德榜先生学成归国后辗转于国内外多家实验室,历经上千次实验,突破了索尔维制碱法的技术封锁,“红三角”品牌两次荣获国际金奖,纯碱制造的奥秘也被侯先生公诸于世,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抗战之际,碱厂迁址,先生们毅然炸毁工厂,不留任何物资给日寇,这是何等壮烈的爱国情怀!面对原料的短缺和传统制碱工艺的弊病,侯先生带领众人积极寻求突破,令全新的“侯氏制碱法”闻名遐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将“原子经济”和“绿色化学”的理念落实得淋漓尽致,这是何等睿智和令世人瞩目的本源性创新!

       一百年后,我们在永利碱厂的展览馆回顾这一幕幕的历史,其中有作为化学人的激动,更有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侯德榜先生在范旭东先生纪念碑上亲笔书写的团体信条“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无论是对科学家的研究精神、还是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解读,都令现代的我们肃然起敬。更幸运的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在半个世纪后,为一代代学子去讲述这些大先生们的人生传奇和中国化学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三尺讲台虽小,却可以永恒地承载这些震撼和感动。前辈们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必将在新时代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科学技术的本源性创新不断注入活力、激励我们勇毅前行!

       向那些披荆斩棘、一路开拓和创新的民族企业家们、科学家们致敬!

部分图片来源:永利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