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传真知,讲坛开新声——北大附中“博雅讲坛”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成功举办
2023-12-27
2023年12月21日,北大附中“博雅讲坛”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为北大附中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北大附中副校长景志国主持启动仪式。他介绍道,北大附中“博雅讲坛”以丰富中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是北大附中与北大中文系在“双高”衔接、人才共育的背景下建立的人文学科讲座体系。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大附中人文学科讲坛以“博雅”为名,“博”即广博,“雅”即雅正,希望同学们兼有渊博的知识与端正的品行。随后,北大附中语文学科长张明为温儒敏教授颁发北大附中语文学科组顾问聘书。高一语文首席李晓蓉老师为温儒敏教授献花。作为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以《语文课改守正创新》为题,解答了北大附中一线语文教师关于新课改的疑惑,阐述了他对高中语文教与学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量大、课时有限,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因此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保证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同时要尽量避免程式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尤其对于整本书阅读,重点是激发阅读兴趣,不要太过课程化,也鼓励学生去读他们“跳一跳,够得着”的具有一定挑战的著作。温儒敏教授基于真实问题的精彩讲授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良多。他用朴素真挚的阐释,从教材设计者的角度分享了对平衡“成绩”与“素养”的见解,给附中师生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在今后的“博雅讲坛”系列讲座中,将会有更多的名师和学者为北大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真知灼见,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博雅讲坛”第一讲学生心得:本次讲座中,温儒敏教授以问题为导向,与我们讨论了在新教改环境下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学生,我有幸以讲座聆听者的身份参与到一线语文教学研讨中,也得以体会老师们为了提供一节优质语文课所付出的辛苦努力。我认为本次博雅讲坛是一个完美的开端,同时预祝“新生”的博雅讲坛能齐南山之寿与东海之福于一身,如山如河,比肩日月!(高一正心2班王博思)本次博雅讲坛虽然主要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但是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温儒敏教授先对课改的现状做出深入的分析,结合现实情况,针对真实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和具体操作,兼容并包,视角长远,从教学方面有助于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从中学生学习的角度也可以让我们提前发现长处与志向,有利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针对老师和学生们的问题,温儒敏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我们可以注意大单元的人文主题,找到散落篇目之间的共同点和基本共性,抓住各单元学习的重点。最后,温儒敏教授阐述了课改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我们要坚守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提升思维能力、审美雅趣和文化自信。(高一正心2班高可)12月21日,冰雪未融,寒气飘散在冬季的每一个角落,而图书馆报告厅却温暖怡人。在这一天,我校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为北大附中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温儒敏教授对待同学们和蔼可亲,十分谦逊。在听到了一些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之后,稍作思量,便做出了回答。聆听温教授的发言后,我和同学们收获颇丰,如同醍醐灌顶。应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应该是思维、素养方面的涵养,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失去方向,不应盲目学习。学习之前应当先调整好方向,带着兴趣学习。正如温教授所说,要注重语文基本功的强化,同时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要有所创新,应做到守正创新。再次感谢温儒敏教授!(高一正心3班赵静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场观点深刻,分析透彻的讲座。温儒敏教授在台上侃侃而谈,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入手,围绕着“守正创新”主题,对新课标进行了让人豁然开朗的解释。温教授对教材信手拈来,对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精确、全面的指导。在我看来,这不仅是针对老师教学方法的讲座,更是一场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系统性指导。守正是守住基础,创新是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发掘自己的志向。守住基础决不能离开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温教授在讲座上举了初、高中教材上的几个例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要打下朗读的基本功,这需要老师在朗读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导,进而再针对人文主题提出有趣的问题;必修上第六单元,以单篇教学打通学习障碍,再感受“学习之道”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最近关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与学习。老师先用第一章举例讲解阅读方法,并给出导学集填空引导我们梳理内容,最后提出思考、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与汇报。这便是先抓基础,在此之上发展我们的思维,这种方法也正与温教授之后讲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不谋而合。而这种不一上来就追求创新的方法在我们日常的预习、学习、复习中也同样适用,我们要抓住基础,如默写、文言文词义的积累,再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结合作者的生平,在作者写作时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这也同样是温教授在这节课教会我们的。创新不是形式主义,不是对之前教学的完全否定,更不是不切实际的一刀切。而是要在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温教授提出,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听说读写”,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进而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由衷的自信。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中应该做的。我自己对于语文学习非常热爱,而温教授的指导与解释也为我点明了今后语文学习的重点方向,如在议论文中培养逻辑思维,在散文、诗歌中培养形象思维,对文章、对万物有自己较为成熟的审美,进而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文学的热爱体现在写作之中。这次“博雅讲坛”开幕式使我受益匪浅。正如校长在启动致辞中所说,博雅是知识广博,为人雅正。我们要在语文学习中打下知识广博的基础,以创新的学习推动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儒雅有为的青年。(高一正心3班耿凡翕)
新的启航,从“心”开始——北大附中举办心理健康副校长聘任仪式暨“如何做快乐高效的父母”专题...
2023-12-26
12月21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副校长聘任仪式暨“如何做快乐高效的父母”专题讲座在北大附中致蕙礼堂举行。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卉,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校长马玉国出席仪式,近600名来自全校各年级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共同见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里程碑。仪式由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杨薏璇主持。马玉国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北大附中始终把支持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是全校师生的共识。近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书院督导、导师及任课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持续加强,通过创办家长课堂等方式广泛凝聚家校合力。他表示,希望在方新教授的带领下,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管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完备性,以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健康校园和幸福课堂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成效。随后,校长马玉国、党委书记王亚章共同为方新教授颁发了聘书。方新教授是长期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一线的著名心理学专家。自2011年以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就在方新教授的带领下,为北大附中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持续性、多样化的专业指导。方新教授不仅为附中学生开设心理讲座、为全校教师开展培训辅导,还多次率领资深咨询师团队深度参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在隆重而简洁的聘任仪式后,方新教授为家长和老师们带来了作为心理健康副校长的第一课——“如何做快乐高效的父母”。方新教授从教育目标、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神经生理机制、父母及家庭动力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亲子教育中常见问题等四个方面入手,与在场的家长朋友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方新教授引用了丰富生动的示例,引导广大家长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她谈到,父母提供的是样板行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父母的行为、学着如何做人。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学到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形成了他与别人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如何看待自己。针对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心态和方法,方新教授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的礼物,父母首先要接纳这份礼物,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边界,理解孩子在学习之外的休息、娱乐等需要都是合理的,既要反对只玩不学,也要反对过度学习。父母要培养孩子均衡地发展,尊重孩子的节奏,学会静待花开,为孩子的成就鼓掌,增加孩子的效能感。在讲座开始前和过程中,学校收集了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并归纳整理出电子产品使用管理、学习效率不高、亲子沟通不顺畅等共性问题,方新教授在交流活动环节逐一予以解答,并给家长们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下一步,北大附中将以此次聘任心理健康副校长为契机,积极引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和成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适合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家、校、社等各方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保驾护航。
“双高”衔接,文脉相承——北京大学中文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授牌仪式举行
2023-12-25
2023年12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授牌仪式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副系主任宋亚云,党委副书记周昀,党委组织员江禾与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校长马玉国,北大附中党委书记王亚章,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明,党委副书记杨薏璇,副校长景志国,副校长陈亮,语文学科长张明,语文组骨干教师李杭媛、刘扬、李晓蓉等出席授牌仪式及座谈会。会议现场景志国介绍了此次仪式的与会嘉宾,对北大中文系与北大附中共育人才的前景寄予殷切期待。会议现场张明回顾了北大附中语文组与北大中文系根脉相连、薪火相传、贯通融通的历史渊源,相信北京大学中文创新人才共育基地的建立将会推动语文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文创新素养培育等方面迈上更高的台阶。张明发言贺桂梅从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贯通衔接的必要性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才共育在信息共享、教学呼应、资源互助和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等方面的价值,并介绍了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语言学实验室等可支持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研讨、跨学科人才培育活动的平台。贺桂梅发言交流讨论环节,温儒敏从教师发展、教学研讨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合作建议。温儒敏发言马玉国强调,人才培养重在贯通、协同。北大附中始终致力于为学生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和平台,期待本次中文创新人才共育基地的建立能进一步助推北大附中与北大各院系协同育人交流合作的落地。马玉国发言王亚章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实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融合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前景广阔。北大附中与中文系“双高”衔接合作模式的探索将为培育具备更加坚定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的科学素养、更加宽广的人文精神和更加卓越的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注入新的活力。王亚章发言贺桂梅代表北大中文系向北大附中授牌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官宣!北医附小、枫丹实验小学加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
2023-12-22
12月22日,北医附小、枫丹实验小学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宣布仪式举行。区教委发展规划科科长梁晓玲宣读了区教育两委《关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决定》。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后,北医附小、枫丹实验小学均将保持独立法人建制,采取联盟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希望北大附中发挥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的优势,推动集团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交流轮岗,特色课程建设、人才贯通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高效联动,持续推动集团各学校特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贡献力量。北医附小书记、校长田国英表示,北医附小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这个优秀的大家庭,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学校将在集团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集团校聚力聚智、和谐融通,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枫丹实验小学书记、校长亓刚表示,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集团总校的引领下,学校将抓住教育联盟契机,利用好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和联盟校携手深入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提质增效、小初贯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模式、新路径与新方法,全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王亚章表示,北医附小和枫丹实验小学的加盟将为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注入新的活力。北大附中将继续坚持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为促进集团内各校教育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海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校长马玉国表示,北大附中作为北京大学“四级火箭”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实践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未来,北大附中集团将携手北医附小和枫丹实验小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贯通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凝聚更大力量,加强校际合作和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引领集团内各校形成合力、苦炼内功、提升品质、提高质量,为海淀教育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花园路学区书记、主任焦彤表示,北医附小办学历史悠久、发展态势良好,希望北医附小加盟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后,继续秉持锐意进取的精神,探索学生一体化培养的新路径。西三旗学区书记、主任闫伟表示,希望两校加盟后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各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学区、学校之间的融通。中关村学区书记、主任王振惠表示,中关村学区始终坚持做好“贯通、开放、协同和共生”四个方面的工作——注重学校与学区之间的贯通,打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的壁垒;保持开放的格局和胸怀,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探讨教育路径;注重协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共生,共同投入智慧和心力,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史怀远表示,北医附小、枫丹实验小学加盟北大附中集团,是大学附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开展联盟式集团化办学的一个新开端。希望北大附中传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办学传统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优化集团管理机制、共建干部教师队伍、促进集团资源共建共享,做到课程融合、文化融合、队伍交流,实现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幸福,实现整个集团办学品质的提升,为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时代新人培养作出新的贡献。
气候变化的危机与应对——2023-2024“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大师课
2023-12-18
2023年秋,“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第三期课程启动。让我们持续关注,中日两国青少年如何打破语言的壁垒、跨越空间的距离,共同解开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参与到当下气候变化的讨论与应对中,共同关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共同的责任。2023-2024“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的第一门大师课,是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戴瀚程教授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的危机与应对》。戴老师为中日5所中学的学生们录制了三节线上课程,来自我校行知学院高一和衔接班的26名同学参与此次课程。行知学院的地理教师贾文博为同学们提供全程指导。从课程主题出发,高一和衔接班的同学们混合组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冷锋”、“碳”、“碳中和”、“温室效应”小组。一、线上课第一次线上课的主题是“揭开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气候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关系,学习到了气候变化的典型现象和分析过程。同学们在线上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认真记录,在线下活动中分享了自己所观察到的身边的气候变化。第二次线上课,戴老师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温室气体”,同学们共同学习了温室气体是什么,温室气体的成因以及由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同学们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地理知识绘制了大气受热过程图、碳循环示意图,并从示意图出发进一步对身边的气候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此外,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还尝试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碳足迹进行计算,由此引发了在自己生活中可以践行的节能减排的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思考。第三次线上课程的主题是“气候变化应对——我们在行动”。在本次的课程学习中,戴老师向同学们解读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我国的双碳计划,同学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在气候变化下我们的机遇。学生感悟(正心书院宋雁冰)二、直播课经过了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本次课程的直播交流于2023年12月3日上午九点正式开始。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戴瀚程教授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长沙市一中、日本实践女子学园中学等学校的同学们参与到线上的分享和交流,共同探讨了各自身边的气候变化的危机与应对。作为课程主讲人,戴老师对于表达了对于中日同学的热情问候,总结了在前一个月中线上录播课的学习情况,表达了对于参加亚青计划的同学们勤于动脑、积极讨论问题的赞赏并提出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并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成果展示表示期待。首先进行汇报的是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马翊伦、李季恩、刘笑彤。同学们以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从风险与挑战、科技与合作、反思总结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气候变化下中国西北地区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莫高窟保护团队的努力、对于莫高窟保护方案推广性的思考。在汇报中,同学们运用图表与图片,将自己的地理知识和考古文化相结合。戴老师对于同学们具有跨学科性的汇报选题给予高度评价,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重点保护石窟,其出土的文物和遇到的保护困难十分值得研究。同时,戴老师也非常期待更多的同学能在未来亲身实践、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随后进行分享的是北京四中的同学们。北京四中的同学们分两个板块分别介绍了对于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和食物浪费对于气候的影响。同学们站在政府角度,介绍了二氧化碳捕捉技术CCS等措施;在对护国寺餐馆的实地调查分享中,根据自己采访的食物浪费结果,提出如何控制碳排放量、减少浪费的做法和建议。对于他们的实地考察,戴老师认为如要计算碳排放量,需要将食品加工、运输途中等造成的排放量同样算入更加合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从上海的气候变化入手,抓住上海沿海城市的特点,在汇报中讨论了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咸潮倒灌等生态问题对于上海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上海行动。他们指出,想要构建一个充满“元气”的世界,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在多方面对环境保护进行合作,并积极进行创新发展。接下来,日本实践女子学园中学的同学们在汇报中讨论了日本最近的气候变化和应对的对策。同学们从高温天气增多,由于高温而中暑、去世的人数增多的问题作为引入,介绍了政府和学校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增设太阳能面板和鼓励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的活动等措施。她们还通过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对控制温升时,两者发展观点对立的问题,提出各国之间在联合国下调控制温升指标后应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最后进行汇报的是长沙市一中的同学们。同学们通过热环境的体现、长沙市政府已经采取和应该采取应对热环境的措施、措施的现有成就和青少年可以做出的行动展示了长沙热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他们提出希望每一个人不要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而要成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社会是所有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在戴老师的邀请下,长沙市一中的同学回忆了他们研究的气候变化对于作物的影响的课题,同学们从二氧化碳量入手,简述了二氧化碳量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获得了戴老师的肯定。在中日学生交流环节,日本学生们提出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农民老龄化和野生动物闯入农田的问题,而中国学生们向日本学生们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问题。此外,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话题,长沙一中的同学也热情与北大附中同学进行了疑惑分享和交流讨论。参与的学生们在增加彼此了解的同时,也打破了惯性思维、拓展了国际视野。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是否可以幸福生活取决于地球健康与否。我们不但要关注整个国家采取的措施,而且还要从小事做起,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次亚洲青少年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气候变化形成的理解,也促使同学们动脑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积极展开实践,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浸润人地协调观念,也增进了同学们的国际理解力。
1 8 910 11 12 34
查看更多